节点文献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幼儿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譬如,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3岁是对幼儿进行解扣纽扣的训练的最佳期;5岁是幼儿形成使用筷子的习惯的最佳期等。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晓云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各个习惯培养关键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 习惯 培养与养成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习惯成自然”。确实,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品德的提高,促使幼儿良好品行的发展,让他们终生受益。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教师身体力行,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因此,“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板。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幼儿中树立榜样。比如,幼儿吃饭吃点心时,总把饭粒饼屑掉落在桌上、地上,而且不管自己脚底下有多脏,也不动手把饭粒等清除干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是板起面孔批评一遍,而是自己动手擦桌子、扫地面,然后让幼儿进入干净整齐的教室活动。虽然每次都很累,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播下的良好种子一定会获得丰收果实。果然如此,当幼儿感到干净整齐的教室原来是老师打扫的,他们就不再随地乱扔垃圾,吃饭时特别小心,还会相互督促、检查、捡去饭粒,有些懂事的幼儿不用我们吩咐就会自觉地帮助我们收拾,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会说:“老师一个人干很累”。当时我们心里真是高兴,再辅之于说理、引导、表扬等教育手段使孩子从小能爱惜粮食、讲清洁、爱劳动,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美的品德的收获。
二、榜样教育,巩固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孔融让梨》、《三只蝴蝶》、《谢谢小猴子》等,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姑娘,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像小姑娘、蝴蝶、小猴子、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教育。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再如进餐时,针对个别幼儿不爱惜粮食,不吃疏菜和挑食等现象,可选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儿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诗《锄禾》等培养幼儿不讲享受,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样使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确的做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
三、环境熏陶、反复强化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寓行为习惯培养于活动之中,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比如,刚入园的中班小朋友,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常利用情景表演,或编顺口溜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和遵守,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就用顺口溜的方法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洗手先要擦肥皂、手心手背搓一搓、一二三、甩一甩,认好毛巾擦一擦。”边背诵、边表演、再实践,形象生动地让幼儿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坚持数星期,便让幼儿养成这一“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习惯”,熟“习”了才能成为惯性动作,诸如“坐立端正”“举手发言”等都要经过形象具体的活动重复多次教育,久而久之,就成为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秉性,成为一个举止文明,言行端庄,受人喜欢的好孩子
四、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举办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邓平.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幼教博览》,2013.07
[2]姚先丽.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小学教育》,2015.11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 习惯 培养与养成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习惯成自然”。确实,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品德的提高,促使幼儿良好品行的发展,让他们终生受益。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教师身体力行,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因此,“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板。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幼儿中树立榜样。比如,幼儿吃饭吃点心时,总把饭粒饼屑掉落在桌上、地上,而且不管自己脚底下有多脏,也不动手把饭粒等清除干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是板起面孔批评一遍,而是自己动手擦桌子、扫地面,然后让幼儿进入干净整齐的教室活动。虽然每次都很累,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播下的良好种子一定会获得丰收果实。果然如此,当幼儿感到干净整齐的教室原来是老师打扫的,他们就不再随地乱扔垃圾,吃饭时特别小心,还会相互督促、检查、捡去饭粒,有些懂事的幼儿不用我们吩咐就会自觉地帮助我们收拾,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会说:“老师一个人干很累”。当时我们心里真是高兴,再辅之于说理、引导、表扬等教育手段使孩子从小能爱惜粮食、讲清洁、爱劳动,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美的品德的收获。
二、榜样教育,巩固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孔融让梨》、《三只蝴蝶》、《谢谢小猴子》等,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姑娘,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像小姑娘、蝴蝶、小猴子、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教育。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再如进餐时,针对个别幼儿不爱惜粮食,不吃疏菜和挑食等现象,可选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儿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诗《锄禾》等培养幼儿不讲享受,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样使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确的做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
三、环境熏陶、反复强化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寓行为习惯培养于活动之中,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比如,刚入园的中班小朋友,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常利用情景表演,或编顺口溜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和遵守,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就用顺口溜的方法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洗手先要擦肥皂、手心手背搓一搓、一二三、甩一甩,认好毛巾擦一擦。”边背诵、边表演、再实践,形象生动地让幼儿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坚持数星期,便让幼儿养成这一“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习惯”,熟“习”了才能成为惯性动作,诸如“坐立端正”“举手发言”等都要经过形象具体的活动重复多次教育,久而久之,就成为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秉性,成为一个举止文明,言行端庄,受人喜欢的好孩子
四、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举办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邓平.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幼教博览》,2013.07
[2]姚先丽.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小学教育》,2015.11
- 【发布时间】2017/9/27 10:11:28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