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学校管理的几点内容

 

【作者】 石 曲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重建组织制度,保障校本研究
  “崇研尚学”、“科研兴校”,这种无形的文化,只有渗透并物化在学校有形的组织制度之中,实现有形与无形的和谐共振,才能使文化落地生根,根深叶茂,焕发出文化的勃勃生命力。现行的学校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和服从于常规工作的价值取向不利于校本研究,也不适应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科研兴校”、“崇研尚学”的文化为指导,重建组织制度,保障校本研究。
  (一)积极探索,改革学校的组织结构,逐步实现行政型组织与研究型组织的统一。
  (二)立足校本研究的实效性,建立新的制度。我校针对教师用于研究的时间与精力不足、缺少参与研究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了解规范的研究过程等问题,着重建立以下三种制度:导向制度———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主体性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制度,比如《科研成果进步奖制度》、《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奖励制度》等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而教师们在进入研究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成效或成功以后,就逐渐形成对研究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教师投入研究时间和精力我校建立“科研日”制度,以保证中层干部和教师星期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科研上面。引领制度———多层次的专业引领学校进行校本研究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开展合作研究。
  二、整合多种资源,支撑校本研究
  现行的学校资源配置与整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把有限的资源服务于并支撑常规、竞赛、考试工作等。鉴于此,科学整合多种资源,支撑校本研究的具体做法是:整合学习与研究资源在“十二五”期间,我校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究都是紧紧围绕课题《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的配置我们结合十二五课题研究的需要,精选了一些现代教育基本原理的学习内容。这些理论学习内容的安排,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针对性强。其二,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研究资源的整合平均使用力量会分散学校的研究力量,样样投入精力会使学校自己的“十二五”课题的研究被“淹没”。我们按照“研究的目标统一”,“成果表达形式统一”的标准,围绕十二五课题对这些项目进行了整合,丰富了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整合智力资源在我校的校本研究中的“专业引领”中,形成了多层次专家互补的格局,二个层次的专家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引领作用,支撑着校本研究。第一层次是学校的特邀专家、学者。他们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动向。第二层次是学校“本土专家”。他们在校本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体现在“服务”和“指导”两个方面。协调管理力量在校本研究的起始阶段,教导处、电教处、教科室力量各自为政,互不通气,造成教师效率低下。后来,学校通过“计划”的整合,教科室开始关注教导处的常规工作的需求,主动贴近常规,主动研究、帮助,提出科研引领常规意见。教导处也主动地了解教育科研工作重点、难点,为教育科研提供方便。通过教科室、教导处、二股管理力量的整合,形成了科研与常规工作的融合。
  三、过程动态调控,提高研究实效
  在实施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研究开展的进程和深度,因此需要对研究过程进行动态调控。我们的做法是:实施“组本研究”———对课题组的调整针对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研究,已经不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学校提出了“科研引领教研”的理念,变课题组研究为教研组开展合作研究———“组本研究”,让更多的老师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从执行到规划和引领———对教科室职能的调整由于定位不准,教科室的工作往往落入俗套。为此,我们对教科室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规划管理职能。教科室承担着整体规划和管理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包括制订实施研究方案、联系专家、检查落实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上传下达指令或信息等。学校教科室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导处的关系保持着“磁悬浮”的关系,通过常规工作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提高常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沟通职能。教科室还负有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服务与指导的责任。可以说,教科室既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中介,也是专家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在追求校本研究的有效性的过程中,对学校管理作了诸多的改革,并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校本研究与学校管理改革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校本研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革,而学校管理的改革保障了校本研究的有效进行。
  • 【发布时间】2017/9/27 10:11:12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