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体作用 发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是我们教师是否能从“教师中心论”中走出来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变课堂为学堂的重要要求。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一倡导就要求我们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发挥教师新定义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学语文,进行语文实践。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在充分地朗读中体现主体性
朗读是学生走近文本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小学生,出声的朗读是他们学语文的常用方式。新课标就对此提出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根据语文学科性质,我们应把放在第一位。因为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
二、在自由的表达中体现主体性
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基础目的,然而,因不考试而被人们遗忘。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受“应试”思想太深,往往把其忽视,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古人说教学相长,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从这四项语文实践来看,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没有得到重视。幸好现在新增了“口语与交际”内容,才使得“自由表达”训练得到落实。实践中,我们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表达心声,说出“成长”来。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另起炉灶,只是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好的词语、段落、句子就可以开启训练之路。
三、在大胆的问难中体现主体性
问难是学起于思的重要体现。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可能不发现问题,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显得多么的重要。可实践中刚好相反,课堂上教师频频在问,却没有学生发问。这不仅让人疑惑:究竟该谁问谁?究竟谁在学习,谁在探究?这绝不单单是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点理念问题。考察一下孩童的天性,不难发现:他们对一切陌生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热切的接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却不再有多少人敢于发问了。也许你会觉得,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敢于发问的人越来越少,是大了怕羞?显然不是,是我们没有发问的热情。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答案的唯一性的实践观念,泯灭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欲望。有一位特级教师曾在评说自己上过的一堂课时,讲了这样一段话:“问题是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大家自然都饶有兴趣地寻求着问题的答案,……成功的喜悦又激励着他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揭示了“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师问生答的刻板模式,还学生一个敢疑善问的氛围。
四、在快乐的实践中体现主体性
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实践性。可以说,语文实践不仅机会无处不在,就是资源也是时时都有的。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既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语文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即是方法,又是目标。因此,作为变语文知识为语文素养的语文实践,我们一定要秉承“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外延的全部”的理念,时时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方式中多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在快乐的生活即语文的实践中体现主体性。语文教学能否借鉴一种灵活教法呢?不要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那种强调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容量、提高效率的主张固然诱人,但如果教者思想上不作某些突围,也终竟免不了落入“唯武器论”的泥淖。可否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搞一些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参访活动呢?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好方式。只要学生体验到语文实践的快乐了,他们的主动性自然会增强。这样,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彰显,把课堂就能变为学堂,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更新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海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J].软件,2015年。
[2]杨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2016年。
[3]付幽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J].读写算,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体作用 发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是我们教师是否能从“教师中心论”中走出来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变课堂为学堂的重要要求。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一倡导就要求我们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发挥教师新定义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学语文,进行语文实践。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在充分地朗读中体现主体性
朗读是学生走近文本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小学生,出声的朗读是他们学语文的常用方式。新课标就对此提出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根据语文学科性质,我们应把放在第一位。因为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
二、在自由的表达中体现主体性
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基础目的,然而,因不考试而被人们遗忘。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受“应试”思想太深,往往把其忽视,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古人说教学相长,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从这四项语文实践来看,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没有得到重视。幸好现在新增了“口语与交际”内容,才使得“自由表达”训练得到落实。实践中,我们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表达心声,说出“成长”来。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另起炉灶,只是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好的词语、段落、句子就可以开启训练之路。
三、在大胆的问难中体现主体性
问难是学起于思的重要体现。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可能不发现问题,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显得多么的重要。可实践中刚好相反,课堂上教师频频在问,却没有学生发问。这不仅让人疑惑:究竟该谁问谁?究竟谁在学习,谁在探究?这绝不单单是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点理念问题。考察一下孩童的天性,不难发现:他们对一切陌生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热切的接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却不再有多少人敢于发问了。也许你会觉得,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敢于发问的人越来越少,是大了怕羞?显然不是,是我们没有发问的热情。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答案的唯一性的实践观念,泯灭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欲望。有一位特级教师曾在评说自己上过的一堂课时,讲了这样一段话:“问题是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大家自然都饶有兴趣地寻求着问题的答案,……成功的喜悦又激励着他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揭示了“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师问生答的刻板模式,还学生一个敢疑善问的氛围。
四、在快乐的实践中体现主体性
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实践性。可以说,语文实践不仅机会无处不在,就是资源也是时时都有的。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既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语文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即是方法,又是目标。因此,作为变语文知识为语文素养的语文实践,我们一定要秉承“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外延的全部”的理念,时时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方式中多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在快乐的生活即语文的实践中体现主体性。语文教学能否借鉴一种灵活教法呢?不要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那种强调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容量、提高效率的主张固然诱人,但如果教者思想上不作某些突围,也终竟免不了落入“唯武器论”的泥淖。可否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搞一些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参访活动呢?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好方式。只要学生体验到语文实践的快乐了,他们的主动性自然会增强。这样,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彰显,把课堂就能变为学堂,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更新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海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J].软件,2015年。
[2]杨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2016年。
[3]付幽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J].读写算,2015年。
- 【发布时间】2017/9/27 10:10:40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