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朗读
【关键词】 ;
【正文】朗读就是读出文章句段的发声动作,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方式。在小学阶段,要想让学生有效地朗读课文,归纳起来除了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去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现在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质量。因而提倡对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有效指导不够
新课程强调要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那就要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不少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这样做的的确确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形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出现形式多样的态势,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缺失了朗读的目标。教师也没有认真地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信马由缰,往往会表现出该朗读时却没有朗读,从而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学生不能按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韵味。
还有,某些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通常只是将朗读训练让朗读有特长的学生来完成,却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个性朗读特色,反而滋生厌烦情绪,并没有达到有效朗读教学目的。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情感的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流露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内心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艺术。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基本技能,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科学的加以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二、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范读激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想使我们的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精彩范读,能过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学的内蕴并受到感染,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课文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烘托者,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易于表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所蕴涵的特有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带有深情地读,也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每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作用。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加以选择。
4.加强朗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多鼓励少指责,切忌嘲笑。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特色,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会学习到许多的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在注重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时,还应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永远绽放光彩!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有效指导不够
新课程强调要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那就要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不少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这样做的的确确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形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出现形式多样的态势,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缺失了朗读的目标。教师也没有认真地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信马由缰,往往会表现出该朗读时却没有朗读,从而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学生不能按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韵味。
还有,某些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通常只是将朗读训练让朗读有特长的学生来完成,却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个性朗读特色,反而滋生厌烦情绪,并没有达到有效朗读教学目的。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情感的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流露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内心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艺术。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基本技能,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科学的加以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二、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范读激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想使我们的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精彩范读,能过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学的内蕴并受到感染,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课文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烘托者,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易于表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所蕴涵的特有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带有深情地读,也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每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作用。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加以选择。
4.加强朗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多鼓励少指责,切忌嘲笑。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特色,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会学习到许多的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在注重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时,还应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永远绽放光彩!
- 【发布时间】2017/9/27 10:06:54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