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历史一直不受重视,被当成副科,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去学,教师不愿花精力去教,加之历史讲的是过去发生经历的事,其内容与现实社会距离遥远,给学生一种历史离自己很遥远、触不可及的感觉。导致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何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被动局面,是从事历史教学的每位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历史课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为突破口,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生 历史学习 兴趣 培养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可以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形成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作为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史料,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授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有计划、有目的的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将《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穿插其间,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知历史的热情。又如在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的内容时,针对学生以前就学过的知识,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近古稀之年,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力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心里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可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里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总的来说,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情趣结合。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比如,我在讲述“闭关锁国”政策时,我让学生把全部窗户关起来全部窗帘拉起来只开着前门,然后让所有的学生站起来从开着的前门向外看,之后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闭关锁国的危害”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二是情意结合。让学生“情于心而会于意。”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表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另一组学生表演李鸿章赴日本马关同伊藤博文谈判时的对白,学生兴趣很浓。在复述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知识要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三是利用中外历史知识纵横交错,相互融合的特点创设情境。如向学生提出“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隋唐有何关系?”“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与新航路的开辟又有何关联?”等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历史知识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历史课就不仅是一门情趣横生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险象环生、扣人心玄的史实课。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感到很抽象,难于理解、掌握和巩固,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比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等历史资料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史料,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又如在讲“西安事变”一目时,从纪录片《西安事变》中剪辑一些镜头让学生看到“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中华民族正处在亡国的关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的历史特定环境,激发起捍卫自己祖国领土完整的民族精神。这样通过多媒体与课本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又能直观的将历史呈现给学生。
四、将历史与时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好学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如我在讲《南京条约》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可联系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来分析今天的开放和近代的开放的不同。又如:在学习《马关条约》日割台湾、占我钓鱼岛,抗日战争胜利后琉球群岛及钓鱼岛被美国托管,后来美国非法将我钓鱼岛管理权交给日本,导致今天中日钓鱼岛之争;学习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时,联系08年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让学生思考其行为的不对和分裂祖国的性质。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把历史知识和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兴趣,才会积极性、主动性地去学好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兴趣、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2】《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生 历史学习 兴趣 培养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可以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形成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作为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史料,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授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有计划、有目的的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将《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穿插其间,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知历史的热情。又如在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的内容时,针对学生以前就学过的知识,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近古稀之年,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力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心里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可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里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总的来说,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情趣结合。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比如,我在讲述“闭关锁国”政策时,我让学生把全部窗户关起来全部窗帘拉起来只开着前门,然后让所有的学生站起来从开着的前门向外看,之后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闭关锁国的危害”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二是情意结合。让学生“情于心而会于意。”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表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另一组学生表演李鸿章赴日本马关同伊藤博文谈判时的对白,学生兴趣很浓。在复述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知识要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三是利用中外历史知识纵横交错,相互融合的特点创设情境。如向学生提出“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隋唐有何关系?”“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与新航路的开辟又有何关联?”等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历史知识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历史课就不仅是一门情趣横生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险象环生、扣人心玄的史实课。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感到很抽象,难于理解、掌握和巩固,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比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等历史资料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史料,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又如在讲“西安事变”一目时,从纪录片《西安事变》中剪辑一些镜头让学生看到“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中华民族正处在亡国的关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的历史特定环境,激发起捍卫自己祖国领土完整的民族精神。这样通过多媒体与课本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又能直观的将历史呈现给学生。
四、将历史与时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好学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如我在讲《南京条约》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可联系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来分析今天的开放和近代的开放的不同。又如:在学习《马关条约》日割台湾、占我钓鱼岛,抗日战争胜利后琉球群岛及钓鱼岛被美国托管,后来美国非法将我钓鱼岛管理权交给日本,导致今天中日钓鱼岛之争;学习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时,联系08年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让学生思考其行为的不对和分裂祖国的性质。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把历史知识和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兴趣,才会积极性、主动性地去学好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兴趣、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2】《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7/9/27 10:05:58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