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
【正文】新课标、新理念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 提供充分机会,放手让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求、认真思考的良好品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们争着说:“哪儿可以称得上‘天堂’?”“‘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去探索问题,寻求“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作者以“鸟的天堂”为题,目的是什么?在充分熟读课文之后,放手让学生思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俗话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尤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参与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共同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参与多种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 辩一辩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辩”可一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以采用“辩”的方法。教师提出:“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能始终坚持‘纹丝不动’?”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辩,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辩。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学生在“辩”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品德教育。 访一访 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可以放在课文后进行,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有助于巩固大家的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学习了《向命运挑战》一文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要是你是一名小记者,采访霍金,你提问他什么问题?他可能会怎样回答?课后,我选了一些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霍金”角色的同学提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课文内容的掌握,也给予了学生一个锻炼应变能力的机会。演一演 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机会,充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老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性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留出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交流。
课堂交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应是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踊跃参与。勇于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放不开,深怕学生听不懂,学不扎实,于是讲得很多。许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大部分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了发言机会,只要稍微有错,或者偏离教师所拟定的轨道,教师就会立刻打断,予以纠正。如此一来,一堂课之中学生并没几句完整的话,甚至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老师的提问,更不必说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放,多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讨论,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必要的时候,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讨论、总结,在交流中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课前,我提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没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比较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会。课中,各个小组根据观察后的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派代表谈体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内容,就能深刻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自觉参与教学获取新知识,不仅培养了参与意识,同时又锻炼了观察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学习起来也更主动、积极。 老师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乐于交流。学生作为独立体和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并将这种爱通过语言、手势、表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感受到受尊重受鼓舞。这样很自然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产生乐于同教师交流的愿望。其次,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理解和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真诚帮助学生战胜困难,重获成功。再次,师生之间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能学”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从而进一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责任上,导入学生能“坚持学”,尽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尽善尽美,使学生彻底地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轨道上来。包含着太多的教育艺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用心去体会和创造,如果说以前的教学是教师给学生架上双拐让他们学会走路的话,我更愿意把自主学习比作是放飞风筝,当我们选择好放飞的梦想和时机之后,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创新的翅膀起飞,为了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我们抓紧手中那根银线,让梦想不再因为没有方向和目标而搁浅。诚然,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好“三个放手”,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作用,多想办法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自由探索,就会让孩子们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一、 提供充分机会,放手让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求、认真思考的良好品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们争着说:“哪儿可以称得上‘天堂’?”“‘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去探索问题,寻求“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作者以“鸟的天堂”为题,目的是什么?在充分熟读课文之后,放手让学生思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俗话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尤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参与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共同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参与多种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 辩一辩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辩”可一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以采用“辩”的方法。教师提出:“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能始终坚持‘纹丝不动’?”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辩,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辩。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学生在“辩”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品德教育。 访一访 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可以放在课文后进行,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有助于巩固大家的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学习了《向命运挑战》一文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要是你是一名小记者,采访霍金,你提问他什么问题?他可能会怎样回答?课后,我选了一些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霍金”角色的同学提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课文内容的掌握,也给予了学生一个锻炼应变能力的机会。演一演 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机会,充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老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性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留出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交流。
课堂交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应是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踊跃参与。勇于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放不开,深怕学生听不懂,学不扎实,于是讲得很多。许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大部分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了发言机会,只要稍微有错,或者偏离教师所拟定的轨道,教师就会立刻打断,予以纠正。如此一来,一堂课之中学生并没几句完整的话,甚至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老师的提问,更不必说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放,多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讨论,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必要的时候,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讨论、总结,在交流中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课前,我提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没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比较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会。课中,各个小组根据观察后的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派代表谈体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内容,就能深刻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自觉参与教学获取新知识,不仅培养了参与意识,同时又锻炼了观察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学习起来也更主动、积极。 老师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乐于交流。学生作为独立体和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并将这种爱通过语言、手势、表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感受到受尊重受鼓舞。这样很自然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产生乐于同教师交流的愿望。其次,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理解和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真诚帮助学生战胜困难,重获成功。再次,师生之间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能学”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从而进一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责任上,导入学生能“坚持学”,尽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尽善尽美,使学生彻底地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轨道上来。包含着太多的教育艺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用心去体会和创造,如果说以前的教学是教师给学生架上双拐让他们学会走路的话,我更愿意把自主学习比作是放飞风筝,当我们选择好放飞的梦想和时机之后,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创新的翅膀起飞,为了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我们抓紧手中那根银线,让梦想不再因为没有方向和目标而搁浅。诚然,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好“三个放手”,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作用,多想办法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自由探索,就会让孩子们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 【发布时间】2017/9/27 10:05:05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