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再论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同时中指出:各个学科、领域要相互融合渗透,以达到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可见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环境创设 幼儿 美术 审美情趣
一、课题提出背景
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教育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如何创设出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发现、感受美的心灵世界,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课题研究组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老师的环境创设理念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长期以来,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操作不当,很多人主观意识里的环境概念大都是活动室里的墙面布置,对于为什么要布置墙面、谁来布置墙面,怎样布置墙面没有深入的思考,因而在环境创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环境过于单调,重环境的美观轻环境的教育性、实用性及幼儿的参与性,则幼儿成长的内在要素得不到充分激发;二是环境过于失衡,重知识的反复习得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则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三是某些环境的缺失,很多幼儿园认为只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就足够了,其他诸如交往、沟通、习惯等环境都是次要的,这样则导致孩子发展上的偏差;四是环境创设的主题不明确,在很多时候还是老师们的作品比较多;五是忽视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把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够。创设与美育相匹配的环境和条件,则是幼儿园实施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在环境中渗透对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以幼儿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幼儿园环境从范围上分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包括:家庭、社区、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等,内部环境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直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的幼儿园物质、心理环境的总和。从显示形式上分,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幼儿审美情趣又叫幼儿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幼儿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会随着人自身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发展或改变。审美情趣具体包括幼儿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多项表现能力。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探索幼儿园内外环境创设,努力为幼儿营造感受美的氛围。
2、通过创设适宜幼儿的环境,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操作能力。
3、通过多形式多元化的环境创设,提升幼儿创造美、欣赏美等多种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结合幼儿教育纲领文件找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切入点。
2、结合幼儿园课程,探索幼儿园室内外环境、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的创设策略,
3、分析环境创设的新策略带给孩子在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
四、课题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组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老师的环境创设理念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长期以来,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操作不当,很多人主观意识里的环境概念大都是活动室里的墙面布置,对于为什么要布置墙面、谁来布置墙面,怎样布置墙面没有深入的思考,因而在环境创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环境过于单调,重环境的美观轻环境的教育性、实用性及幼儿的参与性,则幼儿成长的内在要素得不到充分激发;二是环境过于失衡,重知识的反复习得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则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三是某些环境的缺失,很多幼儿园认为只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就足够了,其他诸如交往、沟通、习惯等环境都是次要的,这样则导致孩子发展上的偏差;四是环境创设的主题不明确,在很多时候还是老师们的作品比较多;五是忽视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把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够。
(二)结合幼儿园课程,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具体实施策略。
1、室内外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形象性、趣味性、生活化原则。
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区域来分,环境可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学习的小天地,通过创设室内外环境,则能潜移默化陶冶幼儿情操。幼儿园室内和室外环境创设不应只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我们应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的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变得形象、生动。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室内外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在形象、色彩和设计上易于幼儿理解,能产生共鸣。比如:幼儿园操场的墙壁,设计为可爱的卡通人物,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等;在造型设计上,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更贴近幼儿的视野。如我园设计的小花园里有环形的鱼池、棱角分明的亭台、拱形的小桥、苹果状的沙坑、富有层次的种植园等景观,这些精心的设计,便于孩子们玩耍、游玩的同时,又不失悠闲文雅的美感,在种植园,加入幼儿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与之互动。在室内外环境创设的内容选择上,不仅仅以祖国山河、名胜古迹为背景,更要让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如:我园以孩子生活的城市所特有的文化为背景,矿工生活、豫剧、石人山风光等等,还倡导幼儿家长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并留下照片、资料。这些环境的创设都为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做了铺垫,而且易于幼儿理解接受。
2、墙面环境创设要体现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1)会说话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这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衷,课题组经过研讨认为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要坚持让墙饰会说话,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的原则。以迎“十一”国庆主题墙的创设为例:教师请孩子们共同策划“欢乐国庆节”主题墙饰。孩子们各抒己见,并动手画大蛋糕为祖国妈妈庆生日,在交流中启发了教师创设“国庆”墙面的室内环境,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重温了国庆60周年的军演,毛泽东画像、故事,最后教师把孩子绘画的作品进行剪贴装饰布置成了“我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精美主题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投入、快乐,师生共创既满足了幼儿发展需要,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力、动手能力,和主人翁的态度。
(2)可操作性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
课题组成员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特提倡教师制作可操作的墙饰,利于幼儿与环境互动。如何让墙饰动起来,利于幼儿动手操作,如每天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喜欢自由画、剪,看着孩子们随意丢弃的作品,何不将幼儿这些作品粘贴起来,或许还能激发起孩子作画的愿望呢。果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这些随意画的作品都能贴在墙上,一时间作画热情高涨,在幼儿园中画,在家中也画。墙上不久就贴满了孩子的作品。顺着这种思路,大家可以创设出很多让幼儿既能观察又能动手操作的墙饰。这类墙饰的更换时间以幼儿操作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受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才可能让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3)有利于孩子展示的墙饰:可通过环境向同伴、家长展示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合作。例如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主动性,我们首先给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所需要的环境创设,请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其中。如在开展《小动物》主题活动时,我们发动家长带来了很多有关小动物的图片、杂志,教师在教室创设了共享角把家长和孩子共同从家里带来的这些图片布置成《我喜爱的动物家族》,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去查阅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幼儿了解了许多有关动物的知识,真真切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也为环境创设提供了很多材料。这次活动的开展,使课题组成员深深感受到:家庭是幼儿教育的好帮手,家园良好互动会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良好环境的创设能使我们的保教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环境创设 幼儿 美术 审美情趣
一、课题提出背景
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教育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如何创设出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发现、感受美的心灵世界,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课题研究组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老师的环境创设理念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长期以来,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操作不当,很多人主观意识里的环境概念大都是活动室里的墙面布置,对于为什么要布置墙面、谁来布置墙面,怎样布置墙面没有深入的思考,因而在环境创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环境过于单调,重环境的美观轻环境的教育性、实用性及幼儿的参与性,则幼儿成长的内在要素得不到充分激发;二是环境过于失衡,重知识的反复习得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则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三是某些环境的缺失,很多幼儿园认为只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就足够了,其他诸如交往、沟通、习惯等环境都是次要的,这样则导致孩子发展上的偏差;四是环境创设的主题不明确,在很多时候还是老师们的作品比较多;五是忽视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把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够。创设与美育相匹配的环境和条件,则是幼儿园实施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在环境中渗透对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以幼儿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幼儿园环境从范围上分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包括:家庭、社区、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等,内部环境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直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的幼儿园物质、心理环境的总和。从显示形式上分,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幼儿审美情趣又叫幼儿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幼儿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会随着人自身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发展或改变。审美情趣具体包括幼儿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多项表现能力。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探索幼儿园内外环境创设,努力为幼儿营造感受美的氛围。
2、通过创设适宜幼儿的环境,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操作能力。
3、通过多形式多元化的环境创设,提升幼儿创造美、欣赏美等多种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结合幼儿教育纲领文件找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切入点。
2、结合幼儿园课程,探索幼儿园室内外环境、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的创设策略,
3、分析环境创设的新策略带给孩子在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
四、课题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组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老师的环境创设理念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长期以来,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操作不当,很多人主观意识里的环境概念大都是活动室里的墙面布置,对于为什么要布置墙面、谁来布置墙面,怎样布置墙面没有深入的思考,因而在环境创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环境过于单调,重环境的美观轻环境的教育性、实用性及幼儿的参与性,则幼儿成长的内在要素得不到充分激发;二是环境过于失衡,重知识的反复习得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则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三是某些环境的缺失,很多幼儿园认为只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环境就足够了,其他诸如交往、沟通、习惯等环境都是次要的,这样则导致孩子发展上的偏差;四是环境创设的主题不明确,在很多时候还是老师们的作品比较多;五是忽视了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把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够。
(二)结合幼儿园课程,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具体实施策略。
1、室内外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形象性、趣味性、生活化原则。
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区域来分,环境可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学习的小天地,通过创设室内外环境,则能潜移默化陶冶幼儿情操。幼儿园室内和室外环境创设不应只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我们应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的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变得形象、生动。由于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室内外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在形象、色彩和设计上易于幼儿理解,能产生共鸣。比如:幼儿园操场的墙壁,设计为可爱的卡通人物,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等;在造型设计上,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更贴近幼儿的视野。如我园设计的小花园里有环形的鱼池、棱角分明的亭台、拱形的小桥、苹果状的沙坑、富有层次的种植园等景观,这些精心的设计,便于孩子们玩耍、游玩的同时,又不失悠闲文雅的美感,在种植园,加入幼儿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与之互动。在室内外环境创设的内容选择上,不仅仅以祖国山河、名胜古迹为背景,更要让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如:我园以孩子生活的城市所特有的文化为背景,矿工生活、豫剧、石人山风光等等,还倡导幼儿家长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并留下照片、资料。这些环境的创设都为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做了铺垫,而且易于幼儿理解接受。
2、墙面环境创设要体现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1)会说话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这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衷,课题组经过研讨认为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要坚持让墙饰会说话,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的原则。以迎“十一”国庆主题墙的创设为例:教师请孩子们共同策划“欢乐国庆节”主题墙饰。孩子们各抒己见,并动手画大蛋糕为祖国妈妈庆生日,在交流中启发了教师创设“国庆”墙面的室内环境,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重温了国庆60周年的军演,毛泽东画像、故事,最后教师把孩子绘画的作品进行剪贴装饰布置成了“我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精美主题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投入、快乐,师生共创既满足了幼儿发展需要,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力、动手能力,和主人翁的态度。
(2)可操作性的墙饰,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
课题组成员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特提倡教师制作可操作的墙饰,利于幼儿与环境互动。如何让墙饰动起来,利于幼儿动手操作,如每天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喜欢自由画、剪,看着孩子们随意丢弃的作品,何不将幼儿这些作品粘贴起来,或许还能激发起孩子作画的愿望呢。果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这些随意画的作品都能贴在墙上,一时间作画热情高涨,在幼儿园中画,在家中也画。墙上不久就贴满了孩子的作品。顺着这种思路,大家可以创设出很多让幼儿既能观察又能动手操作的墙饰。这类墙饰的更换时间以幼儿操作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受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这样的环境才是“活的环境”,才可能让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3)有利于孩子展示的墙饰:可通过环境向同伴、家长展示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合作。例如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主动性,我们首先给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所需要的环境创设,请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其中。如在开展《小动物》主题活动时,我们发动家长带来了很多有关小动物的图片、杂志,教师在教室创设了共享角把家长和孩子共同从家里带来的这些图片布置成《我喜爱的动物家族》,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去查阅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幼儿了解了许多有关动物的知识,真真切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也为环境创设提供了很多材料。这次活动的开展,使课题组成员深深感受到:家庭是幼儿教育的好帮手,家园良好互动会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良好环境的创设能使我们的保教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 【发布时间】2017/9/27 9:46:12
- 【点击频次】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