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当着我们优秀文化传承和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等多重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运用多种方法施教。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实践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当着我们优秀文化传承和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等多重作用。但在“应试”背景下,为求得高分,我们很多教师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和课文翻译。这无疑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改善教学方法,把文言文学习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其中成为学习主体结,提高教学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更要如此,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呢?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语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看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来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一种,也离不开读,只有反复的读,达到熟读成诵,才能收获“其义自见”的效果。由于文言文不同现代文阅读,学生难以断句,理解,这给学生阅读增添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好读,我们要强化,要求多读。只要他们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这是给他们朗读以信心的教育方式。实践中,我们要强化学生朗读,就必须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掌握好朗读的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从而为他们理解文本奠基了坚实基础。例如,指导学生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三、引导学生加强文言文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另外,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原则,大量地、大面地阅读,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能学文是我们新课改的重要追求。因此,对于难言难度较大文言文教学,我们也应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教给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方法有的放矢。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虽然也需要翻译,但我们的方法不再单一,而是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要知道,翻译的基本目的就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因此,我们不能拘于一种方法去翻译,应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此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注重提高自身文言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叶萍,诗情画意教学 入情入境感悟——对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09年。
[2]卢素霞,创新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海故事博览,2012年。
[3]洪军梅,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速读旬刊,2017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实践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当着我们优秀文化传承和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等多重作用。但在“应试”背景下,为求得高分,我们很多教师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和课文翻译。这无疑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改善教学方法,把文言文学习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其中成为学习主体结,提高教学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更要如此,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呢?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语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看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来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一种,也离不开读,只有反复的读,达到熟读成诵,才能收获“其义自见”的效果。由于文言文不同现代文阅读,学生难以断句,理解,这给学生阅读增添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好读,我们要强化,要求多读。只要他们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这是给他们朗读以信心的教育方式。实践中,我们要强化学生朗读,就必须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掌握好朗读的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从而为他们理解文本奠基了坚实基础。例如,指导学生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三、引导学生加强文言文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另外,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原则,大量地、大面地阅读,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能学文是我们新课改的重要追求。因此,对于难言难度较大文言文教学,我们也应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教给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方法有的放矢。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虽然也需要翻译,但我们的方法不再单一,而是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要知道,翻译的基本目的就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因此,我们不能拘于一种方法去翻译,应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此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注重提高自身文言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叶萍,诗情画意教学 入情入境感悟——对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09年。
[2]卢素霞,创新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海故事博览,2012年。
[3]洪军梅,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速读旬刊,2017年。
- 【发布时间】2017/8/25 11:17:43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