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课堂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作者】 罗锦林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飞龙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效课堂是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实践中,需要我们钻研数学教材,做好弹性预设,把握好生成教学的“度”,灵活运用捕捉方法,让预设与生成共生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设  生成  正确处理
  高效课堂是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共融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关注生成,二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具有依存性和互补性。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向着高效课堂迈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钻研教材,精心预设
  所谓预设,简言之就是课前教案设计。作为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古人告诉我们,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要建构高效课堂,需要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把教案预设得尽可能完美。落实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生成的空间,生成的过程也要关注预设的目标。所以预设时,教学设计不应是单维的、死板的、封闭的。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具体做到:1.关注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提高可能产生生成资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可变性。预设如果不以生成为导向,那么,即使再充分的设计都可能是无价值的,都可能导致课上无生成资源的出现,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过程远比预设生动、丰富,也可能出现预设外情况发生。这一切,都为生成的出现提供了土壤,给生成降临搭建了平台。
  二、把握好生成教学的“度”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度”,教学本身就是“度”的艺术。教学时,不必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更不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影响教学效率,而把课堂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让学生在预设好的套路中安静的学习,“一帆风顺”的达到目的地;也不能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不认真备课和预设,还美其名曰“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要知道,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等重要。把握生成的“度”,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现场的情境、教师的风格等综合来考量确定,那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目标的生成,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的提高。目标的生成,往往是优生的拔高和差生的降低,出现不在目标中的范围。这可以从作业反馈或课堂答问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二)对于教学内容的生成,要注意分析是否是有效信息,是否偏离了整体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一些情境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由于各异,其发现可能是合理的,但却是无用的。这时教师就不能由着学生的生成而游离主题,而是要巧妙的引到主题上来。比如,在探索六年级“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教学时,许多学生想到了用圆片在尺上滚,或用线绕圆一周量出圆的周长,再想办法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正当学生积极探索之时,有位学生说到了圆周率和祖冲之,教师就顺着学生讲起了祖冲之用内切多边形求圆周率的方法,结果花去了十几分钟,学生还听得糊里糊涂。这种生成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出现了,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祖冲之和圆周率的知识,下节课进行交流,这样就把效果不太明显的生成变成了积极的生成。
  (三)对于教学过程的生成,要注意把握火候,要能像厨师做菜一样控制好课堂气氛的“温度”,做到该“放手”时必须要放得开,该“回归”时一定要收得拢。比如,我在教学“分一分”时,在总结阶段,我再次出示小猴整理好的房间,以完成预设时首尾呼应,让孩子说出小猴用分类的方法整理的房间,并说到:“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现在知道小猴用的什么方法整理房间了吗?”由于学生年龄太小,直接回答:“整理房间的方法。”我没有否认学生的回答,直接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整理房间的方法就是用的“分一分”,水到渠成,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印象。
  三、充分利用生成的方法
  (一)抓住认知误区。通过有针对性的情境体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比生硬的讲解要奏效得多。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会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知错”和“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激活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创造和成功。
  (二)乘胜追击。成功的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学生进入课堂前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形成许多新的问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以疑促思。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次次被点燃,它将激励学生将课堂的探究延伸到课下,为学生注入不竭的动力。由于学生各异,其思考成果也不同,自然为生成提供了机会。
  总之,要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最佳效果,我们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足够的教学机智。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超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才能使数学成为育人的良好阵地。
  参考文献:
  [1]徐中泉,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2007年。
  [2]孙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J].教育,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8/25 10:56:24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