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课程模块化整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探索

 

【作者】 胡 昆

【机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十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型、应用型的交叉边缘学科,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模块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承启衔接关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调整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教学目的。从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意义、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课程模块化的运行与管理、课程模块化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等四方面分析其可行性,并就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课程模块化的运行与管理、课程模块化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三方面提出可供实施的意见,以期达到将课程模块化整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推广实施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模块化;整合;视觉传达设计
  Abstract: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s a cross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its main targe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rriculum modularization is helpful to grasp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urses and look all courses as a whole, is helpful to adjust teach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undergraduates’ actual dem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improving ability to design is eventually completed. The feasibility of curriculum modularization is analyzed from purpose and meaning, set and implementation, operating and managing,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t la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module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Some achievable opinions are presented on curriculum module set and implementation, operating and managing,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Keywords:Curriculum modularization; Integratio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1、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模块化是指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原是现代产品设计和信息系统设计的常用方法。具有结构灵活、设计简单、组装容易、设计周期短、并与改装和扩展等优点。[1]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指导几乎所有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模块化的基本理念就是在关照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事物的解构与组合。[2]当代大学本科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设计的主要产品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主要实现手段是课程,因此,课程的合理设置与讲授对人才培养规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严格区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科、专业主干课之间的界限,又必须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需要在加强前期和后续课程之间逻辑联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构建严密的课程体系。从横向组织关系上,继续将课程体系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专注于一项专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模块既彼此独立更相互联系,共同致力于学生整体学识能力的培养。其实,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能力培样为核心、以现场教学为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培养目标或能力需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整合。[3]
  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植于文化,同时也是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演进,而设计学科是哲学、艺术学、人类学、工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既具有人文学科的浪漫感性表现形式,也具备理工学科的理性严谨思考方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人文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协调同步。因此,设计学科既重视人文素养的积累,又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科的子门类,具有同样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科性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
  课程模块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加以整合,融为有机整体,通过课程的模块化整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人文素质修养和过硬的专业设计技能,并在课程中积累设计经验,缩短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期。通识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中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模块和学科基础课中的设计史论类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阔眼界,提升审美趣味和设计品味;技能教育主要通过各种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训练学生的专项设计技能,强化设计思维,培育动手实践能力。
  课程模块化的意义就在于站在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素质的高度,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最终完成综合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每一个课程模块虽包括若干课程,但只专注于一种素质或能力的训练。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存在必然联系,那就是课程模块通过穿插避让或齐头并进的方式相互配合,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划下,共同致力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主线,在满足需求和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标准界面上安插不同模块,来体现弹性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2、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
  注重模块之间既彼此独立更相互联系的关系是课程模块设置的基本原则,基于“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原则,[4]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方向进行课程模块化的设置,纵向上主要关注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确定通识课程和技能课程两个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作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为主要目的,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前三个学期完成,但并不意味课程模块结束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随之结束,在技能课程模块中同样存在人文素质教育。
  技能课程模块则以训练学生设计思维和表现技能为主要目标,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和设计品味的责任。技能课程模块又由横向上相互独立的多个子课程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负责训练一种专项设计技能。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可以由设计基础、设计表达与技能、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印刷材料与工艺、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展示设计等子模块构建,需要密切关注各个子模块之间的先后顺序,满足内在逻辑联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落实一下注意事项:①子模块由独立的具体课程构成,不同模块很可能包含同一门课程,对于这些分属不同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保持一致,但需注重教学目标和侧重点的区别;②适当调整技能课程模块中具体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强化平时练习,在课程考核中加大平时练习的权重。先做到量变,必要情况下“一课一练”,保证练习的数量足够。每次练习完成后,采取学生先自评、教师后点评的方式对设计练习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后再次深入完善,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鉴赏水平、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设计能力的三重目的。第二,弱化课程考核,在课程考核中减少考试或考查的权重。经过平时练习的量变,最终的课程考核应达到质变,课程考核的设计课题尽量设置为真题,可以是设计竞赛题目,也可以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而且课程考核不应以学生提交设计作品作为结束,而是将作品展示与答辩结合的方式作为最终考核方法。学生和教师分别以设计师和客户的身份出现在答辩现场,模拟真实的设计提案场景,让学生在学校积累设计经验,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时间。③可考虑将技能课程模块与工作室制结合。每个技能课程模块可分为若干个设计工作室,一个设计工作室由一位设计导师主持,若干导师和学生参与指导,促使学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在设计工作室,而不是浪费在宿舍做与设计无关的事情上。
  3、课程模块化的运行与管理
  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计划是课程模块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和建立课程模块之前需要深入全面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保持清醒地认识,才有可能建立起有序而合理的课程模块。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的主体是课程模块化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和凭依。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往往更容易令学生信服,因此,“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针对刚进入高校的年轻教师缺乏设计经验的实际情况,应鼓励其下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也可以从企业聘请设计能力突出和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师在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保证课程模块的顺利构建和有序运行。
  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教室”与“工作室”双轨制。具体而言,在教室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部分课堂练习,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工作室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以设计竞赛为主、包括科研课题在内的各种实际设计任务。课程模块化的导向是能力,因此双轨制的交集就是学生能力,“教室”和“工作室”这两条并行的路线汇聚到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层面分别进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理论教学应在课前根据课程大纲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进度计划表和教案。课中应运用流畅和尽可能优美风趣的语言(标准普通话)结合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讲解课程内容,并合理有力地控制课堂秩序,课堂教学结束前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或课后练习,促使学生自学。课后应对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练习进行点评和批改,课程结束后采取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评,并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对试卷或结课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批改。实践教学同样需要在课前完成教学进度计划表和教案,课中运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可为方言)讲解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示范和手把手辅导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项目,并在完成项目设计后,采取答辩形式,模拟设计竞标展开情景教学,[5]完成学生全方位设计能力(设计表现、语言表达、陈述态度等)的培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素,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在课前完成预习工作,熟悉课堂内容,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根据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严格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设计练习,从而养成较成熟的设计技巧,积累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完成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担负着连接课上与课后的桥梁作用。合适的教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课程模块化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不断对教学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思、调节的活动。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计划与安排、对教学过程的监察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调节与校正等三方面的内容;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活动,是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的根据,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两方面。
  对于教师的教学监控活动与能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量:第一,教学计划与准备,教师在课前拟定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兴趣与需求,教学方式方法与时间控制,合理设置课堂提问与讨论主题,;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针对目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和网络覆盖率较高的现实,对这两项工具因势利导地合理加以利用而非盲目禁止使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较低的现实,认真反思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设置具有一定思考空间而非瞬间作答的“傻瓜”问题,而采取教师引导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分组讨论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必须做好随时应对和处置课堂突发事件的准备;第三,课后反省与评价,在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优势与不足,分析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与能力发展需求。
  教学监控的本质在于树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使教师可以从容面对各种教学环境,自如处理各种教学突发或偶发事件。
  对于教学质量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三方面,①由学院教学督导小组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进行,课后将评价意见传达给视觉传达设计系,最后由任课教师根据评价意见做出具体调整;②每学期开学前开展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活动,针对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正式开课后由教学主任再次听课,保证新教师和新课程的教学质量;③每学期选取一门课程作为公开课,全系教师集中听课,课后集中讨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核实现。现有的终结式考核并不适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束后使用试卷或课程结课大作业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首先不能全面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其次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过程式考核就凸显出其全面而客观的优势。加大平时练习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得分比例,取若干次平时练习的最高成绩或平均成绩与结课大作业成绩相加得到课程考核总成绩。
  参考文献:
  [1] 阮金元.如何开展产品研制中的“三化”工作[J].机械设计.2003(7):4-6
  [2] 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23
  [3] 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校课程模块化研究.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1(4-21):47-50
  [4] 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102
  [5] 张静. 论地方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 2012,19(10):110-111.
   项目基金: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6年度校级“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JX201503)
  作者简介:胡昆(1977—),男,湖北十堰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
  • 【发布时间】2016/12/5 11:10:17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