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平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思维能力 培养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实践练习平台,原称为应用题。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创新思维能力。但由于传统应用题教学强调的是解题技能培养,培养的是学生纸上运作能力,一旦“到生活中去”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现象。在新课标中改为“问题解决”,更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当中,主要是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因此,在问题解决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符合逻辑,保证思维的正确性,要使推理前后一致,不能出现自我矛盾的现象。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首先应当先让学生对于那些表达数量关系的语言,形成正确的概念。如低年级的数问题解决,哥哥15岁,比弟弟大5岁,求弟弟多少岁?有的学生一看到大5岁,就用加法,就是因为没有读懂题,没有读懂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给学生换种方法说,哥哥15岁,弟弟比哥哥小5岁,要求弟弟多少岁,就比较好理解了。通过这样一些题目,使学生对于这两种总问题解决题型就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有了正确的概念。在复合问题解决以及的典型问题解决教学中,也都应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时,就首次引导他们从概念上去寻找原因,加以纠正。由于在应用题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为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提供了条件。
在简单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应注意让学生学会作出合乎逻辑的间接推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实例的启发引导,使学生看到,复杂些的问题解决比简单的就是多了个隐蔽的条件。学生就要根据题目已经给的条件去找出隐蔽的条件。在学生能对一步应用题作出判断的基础上,完全能够作出第二个判断来。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特别要训练学生把自己连贯的思维过程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和对推理过程进行的评析。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使学生头脑敏捷,思维迅速,反应快,能够在看了题目以后很快地解答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各类问题解决的结构,引导学生简捷地进行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我主要是这样进行的:指导正确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住题目中的实质性的问题;开拓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舍弃无用的、繁琐的思维过程,压缩思维的中间过渡环节,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敏捷。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方法多种多样,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要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过程,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解题的速度,力求逐渐达到思维敏捷、果断、简洁。为了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考虑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学生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同一道题目,可以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改变、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向。
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的数学是很奥秘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满足对事物表面的理解,善于把握住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掌握规律。因为任何复杂的数学应用题,都是用简单的基本应用题发展而来的,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时,就有意识地将某些应用题降低难度,使学生看到应用题的演变,引伸扩展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如行程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求距离,求时间,求速度的公式,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之后,还要考虑出发的方向有几种情况,出发的地点和运动结果,思考之后就可以理解追击和相遇问题。又如,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等也是如此。我们应在教学这些教材前,理清思路,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从局部引向全面,从不完善引向比较完善的方面去。
五、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这个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学习应用题也一样,让学生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出新颖的方法。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作出与众不同的有创新设想和别出心裁的解法。数学中应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生发创造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在问题解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应始终注意加强学生自创题型的训练,以及在一道基本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增添或者变化条件。这些都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的训练。
总之,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其教学的精髓,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地培养和发展。实践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立铄,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福建教育,2014年。
[2]沈志林,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
[3]郑培云,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6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思维能力 培养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实践练习平台,原称为应用题。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创新思维能力。但由于传统应用题教学强调的是解题技能培养,培养的是学生纸上运作能力,一旦“到生活中去”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现象。在新课标中改为“问题解决”,更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当中,主要是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因此,在问题解决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符合逻辑,保证思维的正确性,要使推理前后一致,不能出现自我矛盾的现象。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首先应当先让学生对于那些表达数量关系的语言,形成正确的概念。如低年级的数问题解决,哥哥15岁,比弟弟大5岁,求弟弟多少岁?有的学生一看到大5岁,就用加法,就是因为没有读懂题,没有读懂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给学生换种方法说,哥哥15岁,弟弟比哥哥小5岁,要求弟弟多少岁,就比较好理解了。通过这样一些题目,使学生对于这两种总问题解决题型就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有了正确的概念。在复合问题解决以及的典型问题解决教学中,也都应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时,就首次引导他们从概念上去寻找原因,加以纠正。由于在应用题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为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提供了条件。
在简单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应注意让学生学会作出合乎逻辑的间接推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实例的启发引导,使学生看到,复杂些的问题解决比简单的就是多了个隐蔽的条件。学生就要根据题目已经给的条件去找出隐蔽的条件。在学生能对一步应用题作出判断的基础上,完全能够作出第二个判断来。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特别要训练学生把自己连贯的思维过程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和对推理过程进行的评析。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使学生头脑敏捷,思维迅速,反应快,能够在看了题目以后很快地解答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各类问题解决的结构,引导学生简捷地进行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我主要是这样进行的:指导正确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住题目中的实质性的问题;开拓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舍弃无用的、繁琐的思维过程,压缩思维的中间过渡环节,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敏捷。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方法多种多样,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要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过程,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解题的速度,力求逐渐达到思维敏捷、果断、简洁。为了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考虑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学生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同一道题目,可以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改变、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向。
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的数学是很奥秘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满足对事物表面的理解,善于把握住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掌握规律。因为任何复杂的数学应用题,都是用简单的基本应用题发展而来的,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时,就有意识地将某些应用题降低难度,使学生看到应用题的演变,引伸扩展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如行程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求距离,求时间,求速度的公式,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之后,还要考虑出发的方向有几种情况,出发的地点和运动结果,思考之后就可以理解追击和相遇问题。又如,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等也是如此。我们应在教学这些教材前,理清思路,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从局部引向全面,从不完善引向比较完善的方面去。
五、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这个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学习应用题也一样,让学生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出新颖的方法。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作出与众不同的有创新设想和别出心裁的解法。数学中应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生发创造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在问题解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应始终注意加强学生自创题型的训练,以及在一道基本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增添或者变化条件。这些都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的训练。
总之,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其教学的精髓,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地培养和发展。实践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立铄,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福建教育,2014年。
[2]沈志林,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
[3]郑培云,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6年。
- 【发布时间】2016/12/5 10:34:49
- 【点击频次】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