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作者】 吕朝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新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许多学生在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计算速度慢,解决问题能想到方法却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这些都是因为计算能力差,口算训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低年级的口算训练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从抓基本功入手: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矗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直观表象助口算。
  从运算形式看,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9+2的表象:先出示装有9个皮球的盒子,另外再准备2个皮球,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个皮球?”很快有学生说:“我从盒子外面的2个皮球中拿1个皮球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皮球,外面还有一个,一共11个。”我表扬了这个同学说得好,并说明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即看到9就想到9和几凑成10。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2.理清算理助口算。
  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8+5=13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8比10少2,求8与5之和, 应把8+5分成2和3 8 + 5
  8与2组成10 2 3
  10加3得13。 10
  并画出口算8+5=13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5+8”怎样算。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3.说理训练助口算。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课一开始先出示“13-8=?”,问学生“13-8等于几呢?”“等于5。”又问:“是怎样想出来的?”“做减法,想加法。”再鼓励学生:“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在学生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后,归纳出不同的退位减法,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二、重视教
   “教”就是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和规律。
  当学生都能熟练基本口算之后,就应转入拔高训练,即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和规律:
  (一)用“凑十法”口算。
  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
  1.加数“凑整”。
  如14+5+6=?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
  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如50-13-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3.连乘中因数“凑整”。
  如25×1 4×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40。
  (二)运用“分解法”口算。
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 5×32,原式变成2 5×4×8=10×8=80。
  (三)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
  1.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
  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
  2.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48×52=2500-4=2496。
  3.采用“基准数”速算。
  如623+595+602+600+588可选择600为基数,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4.掌握一些运算规律。
  例如,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四)熟记常用数据。
  如:1.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
  三、常用练习来强化:
  口算要经常训练。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
  1.分散集中结合练。
  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11减几、12减几……,最后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
  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
  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口算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口算卡片,保持训练的连续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中,技能训练的成份很大。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坚持天天训练,才能奏效。运用口算卡片,可以调动全班学习的积极性。视觉是感知过程中最敏感的器官,学生目视口算卡片进行视算,注意力容易集中。一般可以利用刚上课的两三分钟集中训练。灵活多样利用口算卡片,既可以按一定程序进行系列题目口算训练,又可以任意抽取,进行随机训练。口算卡片在老师手中,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视算速度,坚持天天训练,有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利用练习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材的练习一般具有典型性,是质量较高的口算材料,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巧填数、夺红旗、找朋友等,都应当充分运用。在同一时间内,全体学生当堂演练,讲究其速度及正确率,同时及时反馈,当堂校对、当堂评价。当堂练习口算,打破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格局。课堂口算练习,既能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达到口算比赛时不怯场的目的。
  三、布置适量课外练习,保证口算的训练量
  虽然口算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练习,但限于课时,还难以达到熟练所要求的练习次数。所以布置适量的口算题,作为辅助性的家庭口算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布置家庭口算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口算练习题目的数量要合适,以每天布置50—100道为宜。不增加学生的疲劳和负担。其次由家长统计正确率,供教师作课内和课外口算练习的比较和参考。另外,课内和课外的练习要相互配合,统筹安排。
  四、 指导口算技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练习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培养学生不畏枯躁,不投机取巧的良好心理素质。在进行足够数量的机械演算基础上,可适当传授口算技巧。若口算加巧算,并逐步扩大巧算的应用范围。低年级的口算技巧主要是“凑加法”。如:22+17+23、69-35-15、36+11+24等。可先将其中两数凑成整十数。还有“运算顺序调整法”。如:58-31-18可看成58-18-31,56+23+14可看成56+14+23等。但应当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技巧并不能讲得太多、太深,主要还应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达到熟练程度。口算技巧除了计算过程中的巧算外,还有计算后检验的技巧,例如:“位数估计法”、“尾数检查法”等。教师还要应因材施教,总结口算易错的规律,加以诊断和矫正。利用口算技巧不仅能省时省力,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将机械的演练和灵活的口算结合起来。
  五、新旧结合,注意训练的累进
  实践证明,口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不只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乘除法的运算由于有口诀为依据,反而比加、减法的运算更易于口算。许多学生,尤其是一些智力水平较高学生的口算错误,往往不出在繁难处,而出在简易处。所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的过程,应实行累进式进程。即以新带旧,新旧兼融。进行高层次的运算时,应不忘渗透低层次运算。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在提高口算复杂程度的同时,提高速度,在一定的时限内进行更多的口算。
  • 【发布时间】2016/12/5 10:11:13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