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实践探究

 

【作者】 尹大胜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在大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的理念的今天,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有方法,有能力去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效果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彰显学生主体性的结果,也是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在大力倡导学为主体理念的今天,我们如何发挥学生自主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学而有趣、有序、有效是我们培养学生主动能动性的重要内容。而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培养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其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策略。而在目前,由于传统“满堂灌”,缺少教学互动,使被动学习的学生产生了“离教现象”。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甚至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方向,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离教现象”在课堂的主要表现为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分析这种原因形成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生身上出现的兴趣淡漠,感受不到学习乐趣。故而南辕北辙。为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体验成功感就是其中重要一种,这一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自身的学习兴趣。当然“亲师性”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授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说到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不能包办代替。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授予学习方法,让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面前快速选择方法,找到通往成功的策略途径。这才是他们学生效果的良好策略。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们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经过这样训练,有了方法,有了能力,看到了希望,便会形成良好自学习习惯,因而受益一生。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一平台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使之得到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当学生思维活了,敏捷性、准确性自然就高了,解题速度、效果便有了保障,学习效果自然就得到了提升。我们知道,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可从这几个方面加以着力。
  (一)训练思维速度。训练思维速度,又叫训练思维的反应能力。要让学生从众多信息筛选出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二)训练思维质量。训练思维质量,也叫培养思维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我们知道,思维正确性是指学生的思维循着正确方向活动,是一种判断事物的能力。它是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前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加强学生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三)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对日常习惯性思维的倒置思考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主张反其道而行之,使思维朝着原事物对立面进行不断的开拓和发展,从问题的反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树立全新的思想模式。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往往不习惯于反过来思考,倒过来想,即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及早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正、逆双向思维,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导致解题方法的刻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有很多方法,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实践中,我们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创新实践,加以落实,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中走出自我学习道路。
  参考文献:
  [1]邓良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
  [2]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
  [3]乔玉平,对初中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
  • 【发布时间】2016/12/5 10:10:33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