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我们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含义: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生物学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只有掌握好生物学知识才能更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显然是说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互补的、不可偏废的。我们要注重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方面并不矛盾。如何做到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又有时间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书识记,通过小组进行展示或全班展示。老师上课讲解的就是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及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老师培养。如:学习肾单位的结构,让学生读书和看图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如:肾小球实际是一个什么结构?两端连接什么结构? 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的是什么结构?肾小管下端连接什么结构?血液流动的路线和尿液形成的路线分别是什么? 等问题。通过老师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学生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来的,比老师只是灌输效果好。
二、联系生活,扩展生物学的广度。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或现象都跟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只能接受到抽象的生物学理论,如果把这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广泛的传播生物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又可以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
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的方面比比皆是,如食物中的营养,维生素缺乏症和食物来源;合理膳食;食品安全;血细胞异常症等,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将课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处处皆生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还增添了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改动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培养科学素质绝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前沿接轨,以便达到新课标要求。如:可以播放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产生;心脏搭桥手术等视频,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使学生在业余时间关注这些知识,广泛涉猎生物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1、要学会观察生物图
“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是生物信息的有效载体。因此“识图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图的观察仅仅停留在表层和感性上,而缺乏对图的深层和理性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差。我们生物教学中总与图分不开,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绘图。如:眼球结构、耳的结构、神经元结构、反射弧的结构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绘图,在自己绘制的过程中自然掌握其实质。培养了学生对插图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提升了学生利用生物图的分析和描述能力;最终实现了识图能力高层次目标-----利用绘图再次呈现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生物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达到既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在学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肺泡中的氧气怎样进入血液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怎样进入肺泡? 氧气为什么会进入血液?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进入肺泡? 血液从A端流到B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弄明白知识的本质和原理,也促进了学生理解和思考。
3、及时总结进行类比,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了小肠的结构有小肠绒毛和皱襞,它们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在接下来学习的毛细血管、肺泡壁、肾小球的管壁和肾小管的管壁,教师就可以对这些结构进行回顾和类比,其结构的实质是一样的,这样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的穿过,还能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开展生物学的实践活动,保持浓厚的生物学习的兴趣。
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 学生尤其是对自然界那些有生命的生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生命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并将 其转化成为对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生物实践活动的内容有: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细胞模型、肾单位模型等,使学生能够更好起到预习的效果,或者起到 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其实质,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课后小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如:酸奶的制作、制作孢子印、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等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做。
3、制作动植物标本
生物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物学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和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动手、动脑,促进自主性发展;更是为学生的求知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过程,享受快乐,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发布时间】2016/12/5 10:06:49
- 【点击频次】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