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灵活方法

 

【作者】 陈俊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保证。教学中,我们应从传统教学中更新理念,强化读写结合,注重语境感知,多样灵活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走向高效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可作实践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标理念  教学方法  灵活
  传统教学,由于方法单一,惯用讲解分析式,使得作为整体的语文被肢解。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读书平台,没有多少直接接触语文的实践与机会,故而不能发展语感,少受情感熏陶。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其明确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地读,发展语文素养。因此,这需要我们从传统教学思维中走出来,解放讲解式思想,更新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在倡导高效教学的当今,我们就必须创新方法,灵活运用在语文课堂上,使之能高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一、加强课堂读写结合,务求培养实效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平台。我们知道,读是信息输入,写是信息输出。前者是积累,后者是运用,甚至是创造。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读与写两种方式,如果课堂上没有这种方式,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失败的,特别是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更应该注重读写结合,让这两种方式凸显实效。
  二、结合语境理解文本,切忌望文生义
  文本理解离不开语境,了解和掌握语境是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前提。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意义的意义》这本书中给语境下了定义,并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景语境(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背景)。他说如果没有语境,词什么也不能代表,只有在具体的语言语环境中才赋于词的真正内涵。因此在日常词语理解和课文内容理解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切莫望文生义或牵强附意,弄巧成拙,节外生枝。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时,采取互动、点拨方法,很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体现了诗人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山居秋暝》本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既有环境美,也有人物活动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宁静的情景,展现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过着纯洁美好生活的画面。那位老师硬要说该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心、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但要因文而异,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本质之中,从不同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总之,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子,甚至段落的理解、感悟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其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其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三、灵活课堂教学方法,依据学情而择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只有遵循它的教学方法才是可行的、合适的,反之,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都是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优劣之别,更不能厚此薄彼,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现行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为追求华丽的形式本末倒置,“舍质求新”,除了哗众取宠外,毫无实际意义。但也不能长期一种教法,定于一尊,别无创新,导致学生太熟悉会腻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方法是依据教学内容、学情和教师自身条件而定的,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也只是“将就”,甚至没有效果。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倡导灵活教学方法,但并没有反对传统方法就是“过时”的,不适合新课改,相反,我们还是要传承,传统教学中也有很多方法。只要结合实际,运用得对,也会产生良好效果。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我们可以持组合+创新的态度,在传统中多创新,发扬光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便更能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我们提倡教法创新,但反对只在教法形式上作追求。在所有学科中,恐怕只有语文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又总结出“几段几步”教学模式。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瞭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么影响,可不少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就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要讲究方法。选择和使用都应从教材实际、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出发,不能一成不变。总之,我认为要继承传统,贵在创新,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创新,则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玉娣,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研究[J].语文学刊,2005年。
  [2]王建中,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之管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
  [3]李成芳,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
  • 【发布时间】2016/12/5 10:03:41
  • 【点击频次】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