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概念教学在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一、地理新课改的教学背景
高中地理新课改课程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里的"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学生建立一种稳固的思维,稳定的习惯在生活与工作中会自觉的体现。因而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是对新时期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的定位就是对地理教学提出的具体的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实现地理教学的课改目的,只有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认为概念教学更能实现这样的教学转变。
二、传统概念教学形式与改进
(一)传统的概念教学主要形式:
1、教师讲清地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内容和意义,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
2、强调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以大量的例证。
3、清理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很显教师的功底,也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形成系统而严谨的知识结构。
但是这样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教师强调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即着眼于知识本身,重视的是考试结果。其二、学生获得的是解题的技巧而不是感悟与体炼,而且学生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稳固这些知识,使学生也陷入了题海之中。其三、这些知识的掌握是短期的,大多随高考的结束而终止,同时学生更不可能养成"必备的地理素养"
(二)传统概念教学的改进
概念教学在新课改中怎样进行呢?地理课程定位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教学理念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如地球的自转,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我采取"生活事例→总结→概念→规律→运用"的教学步骤,每个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我在最后的运用环节中加入。这样既获得了地球自转的含义,也为后面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扫清了障碍。
2、重视"结果性"知识的同时,重视"生成性"知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和体念,如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很多概念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新教材中有一些探究性课目,更需要"生成性"知识的出现。
3、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地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交流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地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地理概念.
三、概念教学的方法举例
在地理教学中笔者总结了概念教学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图示法
图示法是一种以各种图形、图片或图表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概念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因为地理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图像、图表为知识的载体。它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内涵。这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对概念进行理性认识重要依据。一般图示法又有下列呈现方式:1、景观图,如各种地形图片。2、联系图 这种图以简单的符号、线条、文字去勾勒,表示地理概念。例如,生长期、积温的概念。3、示意图 用生动直观的图形、图像配合简单的文字,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表现出来,如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倾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4、漫画 漫画可看做是示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它比示意图更形象、更鲜明、更富表现力。例如,大气污染等等。图示法中采用的图表一定要准确、直观、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联系生活经验
新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已有的与地理相关的感性知识是概念教学的重要资源,对老师讲解概念、学生掌握概念是很有益的。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差异,交通等等。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情感、学习兴趣等的培养。在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正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获得重要的生活经验。其方法、认知过程可从以下步骤进行第一、联系生活了解概念,第二,让学生依据初步的理解判断一些难度较小的实例是否属于本概念的范畴,第三,深入讲解概念,第四,在生活中再运用。
(三)比较法 在地理概念中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较多,如降水和降水量、地形和地势、区时和时区、日界线和两个日期的界线、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高、土地与土壤等这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其正确认知过程是明确表面关联与表面差异,再由表及里地解剖分析,抓住它们本质差异与联系。但是比较的概念应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比较对象应从属一类知识的范畴,避免盲目扩展比较范围。第二,比较对象中至少有一个概念认知难度较大,避免画蛇添足。第三,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第四,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的方法可掌握这些概念的共性,同时突出其个性特征,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等以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高中地理新课改课程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里的"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学生建立一种稳固的思维,稳定的习惯在生活与工作中会自觉的体现。因而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是对新时期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的定位就是对地理教学提出的具体的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实现地理教学的课改目的,只有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认为概念教学更能实现这样的教学转变。
二、传统概念教学形式与改进
(一)传统的概念教学主要形式:
1、教师讲清地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内容和意义,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
2、强调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以大量的例证。
3、清理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很显教师的功底,也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形成系统而严谨的知识结构。
但是这样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教师强调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即着眼于知识本身,重视的是考试结果。其二、学生获得的是解题的技巧而不是感悟与体炼,而且学生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稳固这些知识,使学生也陷入了题海之中。其三、这些知识的掌握是短期的,大多随高考的结束而终止,同时学生更不可能养成"必备的地理素养"
(二)传统概念教学的改进
概念教学在新课改中怎样进行呢?地理课程定位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教学理念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如地球的自转,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我采取"生活事例→总结→概念→规律→运用"的教学步骤,每个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我在最后的运用环节中加入。这样既获得了地球自转的含义,也为后面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扫清了障碍。
2、重视"结果性"知识的同时,重视"生成性"知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和体念,如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很多概念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新教材中有一些探究性课目,更需要"生成性"知识的出现。
3、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地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交流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地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地理概念.
三、概念教学的方法举例
在地理教学中笔者总结了概念教学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图示法
图示法是一种以各种图形、图片或图表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概念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因为地理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图像、图表为知识的载体。它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内涵。这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对概念进行理性认识重要依据。一般图示法又有下列呈现方式:1、景观图,如各种地形图片。2、联系图 这种图以简单的符号、线条、文字去勾勒,表示地理概念。例如,生长期、积温的概念。3、示意图 用生动直观的图形、图像配合简单的文字,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表现出来,如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倾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4、漫画 漫画可看做是示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它比示意图更形象、更鲜明、更富表现力。例如,大气污染等等。图示法中采用的图表一定要准确、直观、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联系生活经验
新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已有的与地理相关的感性知识是概念教学的重要资源,对老师讲解概念、学生掌握概念是很有益的。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差异,交通等等。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情感、学习兴趣等的培养。在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正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获得重要的生活经验。其方法、认知过程可从以下步骤进行第一、联系生活了解概念,第二,让学生依据初步的理解判断一些难度较小的实例是否属于本概念的范畴,第三,深入讲解概念,第四,在生活中再运用。
(三)比较法 在地理概念中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较多,如降水和降水量、地形和地势、区时和时区、日界线和两个日期的界线、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高、土地与土壤等这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其正确认知过程是明确表面关联与表面差异,再由表及里地解剖分析,抓住它们本质差异与联系。但是比较的概念应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比较对象应从属一类知识的范畴,避免盲目扩展比较范围。第二,比较对象中至少有一个概念认知难度较大,避免画蛇添足。第三,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第四,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的方法可掌握这些概念的共性,同时突出其个性特征,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等以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6/11/4 14:27:42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