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
【正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而老师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的媒介,怎样上好每节课,真正把一节课做到好就并非易事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又贵在创新,又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下面我就简单阐述一下自己对一节好课的看法。
一.实效
新课程倡导“让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在我们的课堂中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最终还要落到一个“实”字上。实,即实效。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准确定位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而设计的。如果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生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切手段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那就如同苦役在身;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着力点,更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机会的重要保证。
(1)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征。因此,为其设计的活动难度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又不能太幼稚或太容易,如果设计的活动太浅显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活动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取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大班化教学,课堂上仅有的30分钟,教师不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上台展示。而合作学习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活动就要在所有的学生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收到好成效。如果给出的活动,学生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来弥补。因为小组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分的,每个组有优有差。通过合作学习,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且优差搭配,合理分工,发挥了不同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各尽其材,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二.有效
“有效”首先是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意义。也就是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学到新知识,锻炼并提高了他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者,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效率。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二是整体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实现了两个方面最大优化的衔接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第三是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性。一节效率高、效果好的课不可能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三.高效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反应虽然比较热烈,参与意识也比较强,教师课堂提问人次也相当多。但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很集中,有的学生的发言竟然达四、五次之多。这样的课堂不能算是高效的。如果说发展,也只能说部分同学获得了发展。
所以说,实效、有效、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真正关注到活动的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实效
新课程倡导“让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在我们的课堂中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最终还要落到一个“实”字上。实,即实效。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准确定位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而设计的。如果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生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切手段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那就如同苦役在身;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着力点,更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机会的重要保证。
(1)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征。因此,为其设计的活动难度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又不能太幼稚或太容易,如果设计的活动太浅显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活动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取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大班化教学,课堂上仅有的30分钟,教师不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上台展示。而合作学习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活动就要在所有的学生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收到好成效。如果给出的活动,学生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来弥补。因为小组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分的,每个组有优有差。通过合作学习,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且优差搭配,合理分工,发挥了不同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各尽其材,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二.有效
“有效”首先是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意义。也就是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学到新知识,锻炼并提高了他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者,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效率。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二是整体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实现了两个方面最大优化的衔接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第三是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性。一节效率高、效果好的课不可能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三.高效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反应虽然比较热烈,参与意识也比较强,教师课堂提问人次也相当多。但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很集中,有的学生的发言竟然达四、五次之多。这样的课堂不能算是高效的。如果说发展,也只能说部分同学获得了发展。
所以说,实效、有效、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真正关注到活动的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6/11/4 14:26:11
- 【点击频次】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