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情境化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情境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真能担当高效课堂创建重任的情境,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生活味、诱思性和探究性。为此,我们应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创新设计,使之为学生发展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化策略 应用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数学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而运用有效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推进中人们的一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新授知识以更合理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促其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近年来,由于个别教师对情境教学过于热衷,情境化意识严重,出现了所谓的不注重实效求“花哨”的“伪情境”,这是有悖于情境运用初衷的。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身在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创设吸引力强的教学情境
创设吸引力强的教学情境,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目的。因为情境是集于趣味性和煽情性、诱思性于一体的,这三种的有机结合,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为此,我们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开课导入的情境,就应注重。因为这不仅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求知若渴的感觉与冲动。为达到如此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新知巧妙融入一定情境中,让情境具有趣味性,在成为知识载体的同时,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启发性,能促其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生活味浓的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数学的来源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新课标也要求数学教学回归本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回归到学生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比如:五角星、方桌等物体上的角。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诱思性强的教学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而我们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诱发学生思考。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而实现“教有疑”的有效策略就是创设诱思情境,即通过“设疑激问催思”的办法,使学生在教材内容和自我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他们思想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设探究性强的教学情境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标极其推崇的,它作为传统接受式教学 有效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与学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和意识,还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实践中,我们也可把之落实到数学教学中,创设出具有较强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通过自学、发现、探究、总结等环节,体验知识探索的快乐。这个过程能使学生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火花。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不拘泥于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阶段。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创设具有视听冲击的直观情境等。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落实到为学生发展服务这个基点上去。而在创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合理进行预设,让课堂在情境中变得更具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性、发展性,从而让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新课程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年。
[2]何小志,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1年。
[3]沈晖,浅谈创设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化策略 应用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数学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而运用有效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推进中人们的一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新授知识以更合理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促其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近年来,由于个别教师对情境教学过于热衷,情境化意识严重,出现了所谓的不注重实效求“花哨”的“伪情境”,这是有悖于情境运用初衷的。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身在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创设吸引力强的教学情境
创设吸引力强的教学情境,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目的。因为情境是集于趣味性和煽情性、诱思性于一体的,这三种的有机结合,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为此,我们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开课导入的情境,就应注重。因为这不仅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求知若渴的感觉与冲动。为达到如此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新知巧妙融入一定情境中,让情境具有趣味性,在成为知识载体的同时,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启发性,能促其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生活味浓的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数学的来源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新课标也要求数学教学回归本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回归到学生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比如:五角星、方桌等物体上的角。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诱思性强的教学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而我们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诱发学生思考。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而实现“教有疑”的有效策略就是创设诱思情境,即通过“设疑激问催思”的办法,使学生在教材内容和自我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他们思想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设探究性强的教学情境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标极其推崇的,它作为传统接受式教学 有效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与学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和意识,还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实践中,我们也可把之落实到数学教学中,创设出具有较强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通过自学、发现、探究、总结等环节,体验知识探索的快乐。这个过程能使学生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火花。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不拘泥于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阶段。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创设具有视听冲击的直观情境等。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落实到为学生发展服务这个基点上去。而在创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合理进行预设,让课堂在情境中变得更具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性、发展性,从而让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新课程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年。
[2]何小志,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1年。
[3]沈晖,浅谈创设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4:22:16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