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所有语文教学行为都必须围绕此目标进行,少一点“应试”功利,多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谈了营造愉悦和谐氛围、注重思维诱发和实施生活化教学等方面表达了实践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培养 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教师躬耕教坛的孜孜追求。由于它内涵宽广,涉及面多,有显性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也有隐性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所以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难,不好教。特别是谈到广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更是无从说起,不知道语文到底如何教。在日常教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现象。下面,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得到一点体会,望能飨友同仁。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要发挥学生在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中的主体作用,使其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成为自觉地语文学习践行者。我们知道,“要我学习”和“我要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要我学习”,教师是主宰,强迫学生学,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逐步产生厌学情绪。“我要学习”,学生是主体,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培养。这两种观点,前者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运用较好广泛,后者在新课改中得到提倡。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转变前者,践行后者,让学生成为“我要学习”的主角。实际上,学生才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服务的,没有理由强制学生学习,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长期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能吸引,“强制自己”。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除了创新课堂教学外,活动激趣也是良好方法。为此,我们要经常开展“我能行”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主持语文辩论赛,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等,这些语文活动,不但本身有趣,而且在过程中还能感受到成功和愉悦,更能激发兴趣。
二、营造愉悦和谐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不是法庭的审问与宣告。为了让对话交流在平等和谐平台上进行,我们必须营造愉悦民主氛围,多给学生和颜悦色,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而传统语文教学,师道尊严,课堂气氛严肃而紧张,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不敢咀嚼品味语文,更不敢质疑语文,只能被动全盘接受教师的“板书”和“强调”。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 有扩散、强化的功能。特别是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因此,我们要变“严肃课堂”为“轻松课堂”,做到面带微笑,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做教学的服务者。而且教学语言应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关爱。
三、强化启发诱导教学
传统教学,“应试”趋向太严重,为了不漏每一个教学资源,把课文涉及的每个知识点,都作为重点加以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而结果,显然不及教师所愿,讲得越多,学生接受得就越少。与其如此,我们不如一课一重点,有的放矢,效果显然更明显。语文教学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特点,我们不必担心时间不多,只要我们心中有计划、有安排,知识点一样可以“滴水不漏”。在教学每个知识点时,我们要注重启发诱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一切都做了,学生就会懒得去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独立思维的习惯,对教师依赖性就增强了。以后就会出现教师提问无人回答的现象,因为大家知道教师会讲的。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惯性做法,学生被动的典型特征。在今天,我们不能自导自演,应把知识点的教学划分类别,把其中一个作为重点讲解,其它的引导学生带着教师授予的方法自学。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越俎代疱,更不能面面俱到、个个详讲。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得以提高,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效果。
四、实施生活化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堂作为主阵地,仅以课本作为教材的唯一凭借,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现行这种脱离了生活的教学,就等于把最好的语文资源和语文实践拒之门外了,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书中语文”,有纸上运作能力而无生活实践能力。我们可从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写不来信、写不好请假条的现象中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应开门教学,践行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和语文实践惠及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不但学而有劲,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语文素养。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大语文教学观提到了重要议程,很多专家呼吁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我们不能放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一定要开展“生活课堂”教学。
总之,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服务,少一点“应试”功利,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激趣入手,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聪,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15年。
[2]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旬刊,2014年。
[3]陈思,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培养 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教师躬耕教坛的孜孜追求。由于它内涵宽广,涉及面多,有显性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也有隐性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所以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难,不好教。特别是谈到广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更是无从说起,不知道语文到底如何教。在日常教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现象。下面,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得到一点体会,望能飨友同仁。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要发挥学生在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中的主体作用,使其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成为自觉地语文学习践行者。我们知道,“要我学习”和“我要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要我学习”,教师是主宰,强迫学生学,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逐步产生厌学情绪。“我要学习”,学生是主体,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培养。这两种观点,前者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运用较好广泛,后者在新课改中得到提倡。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转变前者,践行后者,让学生成为“我要学习”的主角。实际上,学生才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服务的,没有理由强制学生学习,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长期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能吸引,“强制自己”。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除了创新课堂教学外,活动激趣也是良好方法。为此,我们要经常开展“我能行”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主持语文辩论赛,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等,这些语文活动,不但本身有趣,而且在过程中还能感受到成功和愉悦,更能激发兴趣。
二、营造愉悦和谐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不是法庭的审问与宣告。为了让对话交流在平等和谐平台上进行,我们必须营造愉悦民主氛围,多给学生和颜悦色,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而传统语文教学,师道尊严,课堂气氛严肃而紧张,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不敢咀嚼品味语文,更不敢质疑语文,只能被动全盘接受教师的“板书”和“强调”。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 有扩散、强化的功能。特别是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因此,我们要变“严肃课堂”为“轻松课堂”,做到面带微笑,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做教学的服务者。而且教学语言应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关爱。
三、强化启发诱导教学
传统教学,“应试”趋向太严重,为了不漏每一个教学资源,把课文涉及的每个知识点,都作为重点加以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而结果,显然不及教师所愿,讲得越多,学生接受得就越少。与其如此,我们不如一课一重点,有的放矢,效果显然更明显。语文教学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特点,我们不必担心时间不多,只要我们心中有计划、有安排,知识点一样可以“滴水不漏”。在教学每个知识点时,我们要注重启发诱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一切都做了,学生就会懒得去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独立思维的习惯,对教师依赖性就增强了。以后就会出现教师提问无人回答的现象,因为大家知道教师会讲的。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惯性做法,学生被动的典型特征。在今天,我们不能自导自演,应把知识点的教学划分类别,把其中一个作为重点讲解,其它的引导学生带着教师授予的方法自学。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越俎代疱,更不能面面俱到、个个详讲。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得以提高,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效果。
四、实施生活化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堂作为主阵地,仅以课本作为教材的唯一凭借,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现行这种脱离了生活的教学,就等于把最好的语文资源和语文实践拒之门外了,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书中语文”,有纸上运作能力而无生活实践能力。我们可从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写不来信、写不好请假条的现象中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应开门教学,践行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和语文实践惠及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不但学而有劲,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语文素养。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大语文教学观提到了重要议程,很多专家呼吁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我们不能放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一定要开展“生活课堂”教学。
总之,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服务,少一点“应试”功利,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激趣入手,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聪,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15年。
[2]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旬刊,2014年。
[3]陈思,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15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4:21:27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