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古为今用——浅议在语文新课改中如何对待“传统”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现在的许多教师,期望能够真正地体现课改精神,不顾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把课改当成了从天而降的无根之木,对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全盘抛弃,盲目追求课改实施中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以“新”为佳,以“旧”为耻。殊不知,课改并非空中楼阁,它其实是新时期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的改革,而不是全盘推翻。传统教学就是新课改的基础,实施新课改不是否定传统,不是割断历史,不是拒绝传统文明,而应该在扬弃中继承,在践行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课改 困惑 传统 继承 发展
一、让人困惑的语文新课改。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宜宾市作为第二批进行课改的地区于2002年开始在一部分地区使用新教材,2005年全市所有一年级统一使用新教材。许多教师对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不加选择的放弃,盲目而片面的追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是当今课改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的教师不敢再张扬传统教学中至今仍行之有效的经验,能否创新成了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志,似乎“新”的都好,“旧”的都不好。于是,我们在许多教学观摩活动中看到了这样一些令人疑惑的现象;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忽视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这样的课堂,看不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要求,也谈不上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说不上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一味强调让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学习成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志,学生围成一团坐成了时髦,不管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一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似乎只有发现学习方法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
为了体现师生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就必须做到俯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用协商的语气和学生交流,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教师迁就、妥协的做法:对学生的出格行为不敢大胆地管,对学生的认知错误不敢直接指出来,而是一味地“引导”,对学生的评价只剩下“欣赏、赞扬”。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视,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如何创设情境,却忽视了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课堂的引入部分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下的是热闹与浮躁,其结果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课改不是空中楼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是主动地探索、研究、创造,这本身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才刚刚起步,它也绝不是尽善尽美、不可挑剔。比如说,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学生个性”过分强调,会很大程度导致对学生的放纵,从另一个方面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双基不实、基础学力与竞争力的缺失。所以它本身也要在摸索、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完善,更趋合理、科学。
课程改革也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轮课改是全面的、整体的改革,包括改理念、改教学方式、改学习方式、改评价方式、改课程结构等,但改的是传统教学中不合理、不符合时代发展、过于偏颇的地方,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这个“渐进”过程。如果抛弃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些东西,课改将成为空中楼阁,只是一片美丽的幻境。
因此用“与时俱进”来形容新课程改革的路程才是恰如其分的。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把课程人为地划分为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新课程”与“旧课程”,而应该看清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的“母”与“子”的关系。
三、审视“传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人们批判的“传统教学”吧。有人说,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于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由此产生。有人说,传统教学以师为本位,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学围教转,以教定学,先教后学,因此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接受过程。有人说,传统教学以教案为本位,教学过程充满着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味道,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知识容量小等问题层出不穷。
四、在继承中发展,在践行中成长。
怎样才能让我们在改革中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努力达到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呢?
首先,我们应该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人文因素,而忽略了语言因素、语言实践等语文最基本的特点;语言文字虚晃一枪,不落实,不到位,将人文性和工具性断然割裂,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的语境中感受、体验内在的人文精神。
其次,我们因该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可否认,在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在课堂中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迷恋于“丰富多彩的、变化多端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方式,出现了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表演成为主角而无“效”度,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的现象。
最后,我们还应该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堂课:在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非常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话题产生了互动,但老师在课堂中几乎没有插话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这一现象是一缩影,它反映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缺失。传统教学中的“一问到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出现了完全抛弃了教师的主导性,放任自流,以达到所谓的“尊重学生”的目的。
我们呼吁:让继承与发展牵手,让课改在践行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课改 困惑 传统 继承 发展
一、让人困惑的语文新课改。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宜宾市作为第二批进行课改的地区于2002年开始在一部分地区使用新教材,2005年全市所有一年级统一使用新教材。许多教师对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不加选择的放弃,盲目而片面的追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是当今课改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的教师不敢再张扬传统教学中至今仍行之有效的经验,能否创新成了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志,似乎“新”的都好,“旧”的都不好。于是,我们在许多教学观摩活动中看到了这样一些令人疑惑的现象;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忽视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这样的课堂,看不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要求,也谈不上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说不上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一味强调让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学习成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志,学生围成一团坐成了时髦,不管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一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似乎只有发现学习方法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
为了体现师生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就必须做到俯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用协商的语气和学生交流,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教师迁就、妥协的做法:对学生的出格行为不敢大胆地管,对学生的认知错误不敢直接指出来,而是一味地“引导”,对学生的评价只剩下“欣赏、赞扬”。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视,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如何创设情境,却忽视了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课堂的引入部分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下的是热闹与浮躁,其结果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课改不是空中楼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是主动地探索、研究、创造,这本身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才刚刚起步,它也绝不是尽善尽美、不可挑剔。比如说,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学生个性”过分强调,会很大程度导致对学生的放纵,从另一个方面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双基不实、基础学力与竞争力的缺失。所以它本身也要在摸索、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完善,更趋合理、科学。
课程改革也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轮课改是全面的、整体的改革,包括改理念、改教学方式、改学习方式、改评价方式、改课程结构等,但改的是传统教学中不合理、不符合时代发展、过于偏颇的地方,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这个“渐进”过程。如果抛弃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些东西,课改将成为空中楼阁,只是一片美丽的幻境。
因此用“与时俱进”来形容新课程改革的路程才是恰如其分的。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把课程人为地划分为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新课程”与“旧课程”,而应该看清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的“母”与“子”的关系。
三、审视“传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人们批判的“传统教学”吧。有人说,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于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由此产生。有人说,传统教学以师为本位,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学围教转,以教定学,先教后学,因此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接受过程。有人说,传统教学以教案为本位,教学过程充满着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味道,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知识容量小等问题层出不穷。
四、在继承中发展,在践行中成长。
怎样才能让我们在改革中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努力达到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呢?
首先,我们应该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人文因素,而忽略了语言因素、语言实践等语文最基本的特点;语言文字虚晃一枪,不落实,不到位,将人文性和工具性断然割裂,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的语境中感受、体验内在的人文精神。
其次,我们因该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可否认,在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在课堂中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迷恋于“丰富多彩的、变化多端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方式,出现了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表演成为主角而无“效”度,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的现象。
最后,我们还应该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堂课:在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非常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话题产生了互动,但老师在课堂中几乎没有插话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这一现象是一缩影,它反映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缺失。传统教学中的“一问到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出现了完全抛弃了教师的主导性,放任自流,以达到所谓的“尊重学生”的目的。
我们呼吁:让继承与发展牵手,让课改在践行中茁壮成长!
- 【发布时间】2016/11/4 14:19:22
- 【点击频次】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