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恰当地利用语言,组织素材。“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的重要性。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尤其是中年段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七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常常是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教师感到无从下手,难于达到教学目的。究其根源在于作文过程是由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因种种原因,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尤其学生进入中高年段,老师常常会每个星期布置一篇周记,让学生练笔。因此,就常听到家长和学生诉苦:“老师,我这星期写什么?”“老师,我的孩子一到星期天,其他作业做得都很快,就是作文,总也写不出!”……不难看出,作文,已成为部分学生的“最怕”。如何使学生不惧怕写作文,并从心底里爱上作文呢?几年来,我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采取了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叙真情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真为先,让作文充满生活
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作文。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无穷的生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真实”的世界中去,引进真实的生活中去。我们应该创造机会领着孩子去看一看那些沉默的大山、澄碧的池塘、广袤的田园,去看一看风花雪月、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车水马龙,去看一看屋前的大樟树和路边的狗尾草。只要学生真正做到“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脑有所想”,学生作文就会多一层感悟,多一点滋味,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情趣盎然的作文来!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兴趣是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心活动,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只有感兴趣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实现自己的愿望。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在指导作文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例如,在教三年级语文古诗《咏柳》后,让学生每人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读后感。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找素材。在田间地头,学生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好像给大地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油菜开出金黄色的花美极了。师生们来到菜园时,看见各种各样的蔬菜都长出来了。小草从地里钻出来,绿绿的满地都是。果园里,有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花,微风吹来一股股香气。几只小鸟站在枝头上喳喳地叫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同学们边看边记,把看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回到学校把修改的作文交到老师手中,将作文“化难为易”。
三、增加阅读,积累写作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
四、仿写——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神采飞扬
仿,就是模仿。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就语文教学而言,从学习古代、外国的经验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模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创造。仿写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仿写,要衔接生活。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仿写训练也一样。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学会生活,让他们在观察、分析、体悟的过程中学会用鲜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使他们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
五、呼唤个性,流淌灵性的生命欢歌
呼唤个性,就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告诉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不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不重唱别人唱过的老歌,不重弹别人弹过的老调,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新颖鲜活、别具一格的作文来!
六、多向交流,共享习作的阳光雨露
交流是吸取信息,吸收营养,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写成的一篇篇习作,各有各的精妙之笔,各有各的闪光之点,各有各的创新之处。或场面精彩,描写动人;或语言朴实,以情感人;或妙语连珠,一语惊人;或结构精巧……经常评改、相互评改,经常交流、多向交流,就能够相互借鉴、相互提醒、相互吸取、相互营养、相互感染,就能够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享以语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会打造和经营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写出丰富多彩的灿烂如花的新作文来!
其实,做文就是做人,让作文教学反璞归真,就是指导学生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和美化人生的过程,我们应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作,尽情地放飞心灵,大胆地倾吐心声,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工具、真实生活的写照、学做真人的帆船。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陈铮,语文新课程百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常常是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教师感到无从下手,难于达到教学目的。究其根源在于作文过程是由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因种种原因,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尤其学生进入中高年段,老师常常会每个星期布置一篇周记,让学生练笔。因此,就常听到家长和学生诉苦:“老师,我这星期写什么?”“老师,我的孩子一到星期天,其他作业做得都很快,就是作文,总也写不出!”……不难看出,作文,已成为部分学生的“最怕”。如何使学生不惧怕写作文,并从心底里爱上作文呢?几年来,我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采取了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叙真情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真为先,让作文充满生活
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作文。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无穷的生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真实”的世界中去,引进真实的生活中去。我们应该创造机会领着孩子去看一看那些沉默的大山、澄碧的池塘、广袤的田园,去看一看风花雪月、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车水马龙,去看一看屋前的大樟树和路边的狗尾草。只要学生真正做到“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脑有所想”,学生作文就会多一层感悟,多一点滋味,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情趣盎然的作文来!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兴趣是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心活动,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只有感兴趣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实现自己的愿望。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在指导作文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例如,在教三年级语文古诗《咏柳》后,让学生每人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读后感。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找素材。在田间地头,学生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好像给大地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油菜开出金黄色的花美极了。师生们来到菜园时,看见各种各样的蔬菜都长出来了。小草从地里钻出来,绿绿的满地都是。果园里,有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花,微风吹来一股股香气。几只小鸟站在枝头上喳喳地叫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同学们边看边记,把看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回到学校把修改的作文交到老师手中,将作文“化难为易”。
三、增加阅读,积累写作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
四、仿写——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神采飞扬
仿,就是模仿。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就语文教学而言,从学习古代、外国的经验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模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创造。仿写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仿写,要衔接生活。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仿写训练也一样。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学会生活,让他们在观察、分析、体悟的过程中学会用鲜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使他们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
五、呼唤个性,流淌灵性的生命欢歌
呼唤个性,就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告诉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不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不重唱别人唱过的老歌,不重弹别人弹过的老调,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新颖鲜活、别具一格的作文来!
六、多向交流,共享习作的阳光雨露
交流是吸取信息,吸收营养,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写成的一篇篇习作,各有各的精妙之笔,各有各的闪光之点,各有各的创新之处。或场面精彩,描写动人;或语言朴实,以情感人;或妙语连珠,一语惊人;或结构精巧……经常评改、相互评改,经常交流、多向交流,就能够相互借鉴、相互提醒、相互吸取、相互营养、相互感染,就能够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享以语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会打造和经营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写出丰富多彩的灿烂如花的新作文来!
其实,做文就是做人,让作文教学反璞归真,就是指导学生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和美化人生的过程,我们应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作,尽情地放飞心灵,大胆地倾吐心声,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工具、真实生活的写照、学做真人的帆船。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陈铮,语文新课程百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发布时间】2016/11/4 14:13:36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