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但目前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本书,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分析存在的现状、转变观念、激发兴趣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和人才观,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语文的主人呢?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的挖掘。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以平等的地位 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二者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动者。二是对学生寄以期待。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学困生.对学生施以厚爱、寄以期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向往。三是尊重学生,还给学生自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尊重学生,尤其是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帮助学生点燃学习的火焰。四是把微笑带入课堂。一个天天板着脸、一脸严肃的教师往往只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生性活泼、喜爱自由、爱跳爱唱,我们要以微笑来面对学生,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学生才能愿意参与。才能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启发思考,激发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2、指导学生善于提问。
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3、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
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
四、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此,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以学论教。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对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以求完善自身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和人才观,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语文的主人呢?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的挖掘。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以平等的地位 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二者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动者。二是对学生寄以期待。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学困生.对学生施以厚爱、寄以期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向往。三是尊重学生,还给学生自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尊重学生,尤其是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帮助学生点燃学习的火焰。四是把微笑带入课堂。一个天天板着脸、一脸严肃的教师往往只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生性活泼、喜爱自由、爱跳爱唱,我们要以微笑来面对学生,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学生才能愿意参与。才能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启发思考,激发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2、指导学生善于提问。
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3、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
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
四、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此,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以学论教。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对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以求完善自身教学。
- 【发布时间】2016/11/4 14:12:41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