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多措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作者】 赵 桢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伏虎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朗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奠基能力。实践中,我们不仅加强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还要以读为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多措
  朗读,即发声地读,是相对于默读的一种发出声音的读书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方法”。加强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展语感,还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新课标对此作了这样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高度重视朗读这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还要创新朗读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以读为径,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本对话。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运用范读激起学生朗读欲望
  积极的朗读需要动力,也需要情感来支撑。而兴趣和激情是维持朗读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必须以激为着力点,以煽情为手段,多措激发学生朗读欲望,使其想读、要想。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实可用于范读的方式很多,教师范读,多媒体范读等是方便易行的,当然,对于现行教师,自身范读也是很好地,这也是运用最常见的,但我们在范读时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作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在互动中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如在范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老师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的语调很快便把学生带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有几个女生的眼眶里还噙着泪花,同学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读完后,一位学生说:“老师读的很有感情,读课文的感情也与我们不一样。我课前预习,读‘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这一段怎么也抓不住感情,现在听老师读完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来读了。”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注重学生朗读兴趣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多措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真正使学生爱上朗读,乐于朗读读。
  (一)以情激情,激发兴趣。朗读是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的有效手段,能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中来,使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使他们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创造情境,激发兴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不仅是激趣的良好方法,也是煽情的重要手段,朗读教学中,我们就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激情朗读。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时,我们便可采用神秘的语言说到:棉花姑娘长的白白嫩嫩,穿着裙子,就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多么漂亮呀!可是有一天,棉花姑娘垂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样子。她是怎么了?生病了吗?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段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创造了良好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了角色。
  三、借助标点符号授予朗读方法
  标点符号标志着朗读的语调和停顿。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指导朗读,就更能读出正确的语调和适当的语气。如《船长》一文中,记述船长的命令多处使用了感叹号,再引导学生注意感叹号的同时,启发学生借助感叹号,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这样,借助感叹号,哈尔威船长那种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心中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与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借助感叹号,准确朗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动态,化解了学生在朗读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四、引导学生在自读评读中有所感悟
  感悟是学生“书读百遍”后的重大发现,是“其义自见”的跨越理解。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在反复读慢慢悟出其中蕴含的东西来。我们说,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我们长期反复训练,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外,还要搭建平台,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反复练习。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儿读的好,哪儿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和合理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情感情操的作用。”
  总之,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朗读能力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朗读是学生体现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因文本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朗读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去学习,去思考质疑而来的问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力。因此,我们要坚信,扎实的朗读训练,不仅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而,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创新策略,多措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秀娟,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旬刊,2012年。
  [2]段成方,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2013年。
  [3]张红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5年。
  [4]靳亚琴,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大科技,2010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4:12:02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