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 ;
【正文】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当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一、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从教育的现状来看。
中考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漠然处之,根本就没有当成他们的必修课之一,更有甚者,有些部门、教师公然宣扬“历史合格万岁”、“考的再好对你升学无助”等言论,这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添加了难度,再加上当前历史教材内容较少,比较枯燥,教师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历史课被同学们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了。
2、从学科属性来看。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发展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努力创新的保证。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己,决定着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自己,历史上的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注意激活学生思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
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重视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 马克思说过:“历史学科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要认识历史,学好历史,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形态存在的资料,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知识性、规律性、借鉴性和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性),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创造性、适应性和参与性功能,它强调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将发展人格作为学科的追求目标。
四、注重知识的串联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一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www.shlunwen.com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五、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及其检测主要由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地接受结构性的知识,应对各类功利化的考试。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与源泉,其主要职责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建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总之,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动力,一种文化传承不竭的源泉。对中学历史教育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推陈出新、再创辉煌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创新理念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切忌一哄而上、率意而行;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按学科规律办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点点滴滴中积累经验,检点得失,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一、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从教育的现状来看。
中考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漠然处之,根本就没有当成他们的必修课之一,更有甚者,有些部门、教师公然宣扬“历史合格万岁”、“考的再好对你升学无助”等言论,这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添加了难度,再加上当前历史教材内容较少,比较枯燥,教师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历史课被同学们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了。
2、从学科属性来看。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发展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努力创新的保证。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己,决定着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自己,历史上的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注意激活学生思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
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重视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 马克思说过:“历史学科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要认识历史,学好历史,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形态存在的资料,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知识性、规律性、借鉴性和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性),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创造性、适应性和参与性功能,它强调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将发展人格作为学科的追求目标。
四、注重知识的串联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一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www.shlunwen.com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五、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及其检测主要由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地接受结构性的知识,应对各类功利化的考试。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与源泉,其主要职责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建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总之,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动力,一种文化传承不竭的源泉。对中学历史教育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推陈出新、再创辉煌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创新理念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切忌一哄而上、率意而行;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按学科规律办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点点滴滴中积累经验,检点得失,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 【发布时间】2016/11/4 14:09:48
- 【点击频次】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