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一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地图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任何的地理教学过程都必须充分利用到地图这个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地图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因此,地图也被称作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同时,学生读图能力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了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地图读图上。所以,本文紧密结合初中地理教材,同时结合教学实践,选取了丰富的教学实例,针对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如何提升读图能力、培养地理素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关键词:初一地理 读图能力 图像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
一、培养中学生读图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读图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二是读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2、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读图能力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但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较差;地图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渠道单一;发现、提出问题并收集、整理、分析和回答地图问题的能力较差。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地图的多种教育功能,对地图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学中轻视地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针对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而言,在研究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中仍侧重“技能”,而“技能”往往与考试密切相关。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本文基于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研究下,侧重提出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方法,让“读图”真正成为人人都具有的有用的生活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途径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所以,地图也被称作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因此,地图学习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高低。然而,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循序渐进,采取因材施教、逐步深入的方法,逐渐进行。
1. 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心理内部的紧张状态,即引起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往往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就越容易引起并推动人们的活动。
地图因其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轮廓特征、直观形象的视觉冲突等特点,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地理图像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与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读图、识图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给学生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常见的地图类型,例如我国城市天气预报图、乌鲁木齐市导游图、乌鲁木齐市交通线路图、学校地图等。这样能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关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地理图像,将地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此外,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的地理图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共鸣、减轻学生对陌生地图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澳大利亚》这一节内容的引入过程中,就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他们感兴趣的袋鼠、考拉等动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哪些动物种类是在其他大陆都找不到,是其特有的?这种现象和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怎样的联系?”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图,并在读图过程中找出“澳大利亚大陆和其他大陆是分离的,因此其单一的自然环境减缓了动物进化的速度,从而形成了众多特有的物种。”这个结论。
运用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能使地理教育不仅仅是各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某一地理现象和事实的堆砌,还可以是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生动鲜明、饱含趣味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们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热点内容,如多地雾霾天气、中日钓鱼岛冲突、朝鲜核危机、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载人潜水器创下下潜新记录、叙利亚危机、玛雅人世界末日谣言等能被地理教学、地图教学利用、发挥地图独特教学效果的重大事件。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讨论、去分析,让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再将这些事件巧妙地地与地图联系起来,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用图的良好素养。例如在讲授《日本》这一章节时恰逢乌鲁木齐市周边发生地震,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有关日本地震以及日本学校的防震减灾演习等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一来,不仅自然地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同时让学生的好奇心充分酝酿、发酵,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后,教师则通过地图自然地进入到进一步探究发生地震的原因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析图,从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获得地图知识方法多元化的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进化,地图的种类也不再仅限于纸质地图这种唯一的格式,纸张也不再是地图仅有的载体。地图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方式储存和查阅的地图形式。电子地图上可以承载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形式的地图,并且可以快速存取、显示。电子地图作为普通地图的进化,给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地图查阅方式与体验。例如在 5.12 汶川大地震、日本 3.11 大地震时,相关人员利用卫星地图实时掌握和获取到了灾区复杂多变的地貌状况和灾害导致的地理要素改变,为快速救援提供了大量科学有效的地理信息。而车载和手持 GPS 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则给人们的出行道路规划、指引提供了极其高效、便利的途径。此外,诞生于网络平台、基于多类型数据储存的谷歌地图、谷歌地球、百度地图等通过能被初中生熟练运用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平台为所有人展开了革命性的全新地图查阅体验。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好对这些新知识、新方法的传递,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等新介质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图像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除了书本上的地图知识外,还可以让学生更多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获取地图信息。例如利用《中国国家地理》、《世界知识画报》、《环球》等杂志和《动物世界》、《走边疆》、《中国行》等电视栏目收集相关的地图知识。此外,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查阅一些和地图知识相关的网站。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地图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地理常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地图产生兴趣、热爱地图知识,形成自愿收集地图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勤用图、勤画图的习惯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课时,对地图还很陌生,了解地理信息首先还是习惯于选择文字语言的表达,此时开始,教师就应该有计划地让学生去读图,并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信息。要让学生上课时,不仅打开教材,也应在地图册上找到对应的信息。课堂上出现的大洲、大洋、国家、山川、河流等地理要素,要能够逐一地在地图册上找出来。通过学生自己绘制地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利用各种数据和文字信息将其转化成为地理图像信息的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这种地图要素的认知能力,为读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提高教师地图教学的策略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图教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的高低。“自己要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地图教学素养,方能使学生地理学习中的读图能力有所提高。
(1)勤于使用板图板画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地图。虽然现成的地理教学挂图、地图册内容完整丰富、轮廓清晰、位置准确、色彩鲜明,但其版面基本上是静止的,而且常常显得冗杂,多种点线符号挤在一起,在视觉上相互干扰,重点不易突出,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地理板图能灵活地弥补了现成教学地图的不足之处,板图板画简明、重点突出、能迅速揭示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本质特征,是一种最简单、最灵活的直观教学方式。这类图,只能神似,不计细节,抓住事物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2)乐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活”的图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投影、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系统展示多种类型的电子地图,让地图“活”起来,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系统受到有效冲击,同时认识到电子地图的优越性、先进性,进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展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示意图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整个完整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在展示某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时,则可以运用电子地图可以分层显示的特点,逐个图层地向学生展示,从而轻易地让学生掌握该地的地形、地貌甚至道路交通、地名、行政区域等特征。通过运用电子地图教学,学生借以实现直观、形象地查阅地图,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图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地图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观点——通过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获得地图知识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勤用图、勤画图的习惯,最终使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
此外,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达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目的,还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益的地图知识。
关键词:初一地理 读图能力 图像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
一、培养中学生读图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读图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二是读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2、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读图能力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但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较差;地图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渠道单一;发现、提出问题并收集、整理、分析和回答地图问题的能力较差。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地图的多种教育功能,对地图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学中轻视地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针对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而言,在研究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中仍侧重“技能”,而“技能”往往与考试密切相关。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本文基于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研究下,侧重提出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方法,让“读图”真正成为人人都具有的有用的生活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途径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所以,地图也被称作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因此,地图学习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高低。然而,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循序渐进,采取因材施教、逐步深入的方法,逐渐进行。
1. 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心理内部的紧张状态,即引起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往往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就越容易引起并推动人们的活动。
地图因其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轮廓特征、直观形象的视觉冲突等特点,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地理图像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与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读图、识图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给学生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常见的地图类型,例如我国城市天气预报图、乌鲁木齐市导游图、乌鲁木齐市交通线路图、学校地图等。这样能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关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地理图像,将地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此外,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的地理图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共鸣、减轻学生对陌生地图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澳大利亚》这一节内容的引入过程中,就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他们感兴趣的袋鼠、考拉等动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哪些动物种类是在其他大陆都找不到,是其特有的?这种现象和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怎样的联系?”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图,并在读图过程中找出“澳大利亚大陆和其他大陆是分离的,因此其单一的自然环境减缓了动物进化的速度,从而形成了众多特有的物种。”这个结论。
运用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能使地理教育不仅仅是各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某一地理现象和事实的堆砌,还可以是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生动鲜明、饱含趣味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们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热点内容,如多地雾霾天气、中日钓鱼岛冲突、朝鲜核危机、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载人潜水器创下下潜新记录、叙利亚危机、玛雅人世界末日谣言等能被地理教学、地图教学利用、发挥地图独特教学效果的重大事件。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讨论、去分析,让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再将这些事件巧妙地地与地图联系起来,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用图的良好素养。例如在讲授《日本》这一章节时恰逢乌鲁木齐市周边发生地震,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有关日本地震以及日本学校的防震减灾演习等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一来,不仅自然地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同时让学生的好奇心充分酝酿、发酵,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后,教师则通过地图自然地进入到进一步探究发生地震的原因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析图,从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获得地图知识方法多元化的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进化,地图的种类也不再仅限于纸质地图这种唯一的格式,纸张也不再是地图仅有的载体。地图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方式储存和查阅的地图形式。电子地图上可以承载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形式的地图,并且可以快速存取、显示。电子地图作为普通地图的进化,给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地图查阅方式与体验。例如在 5.12 汶川大地震、日本 3.11 大地震时,相关人员利用卫星地图实时掌握和获取到了灾区复杂多变的地貌状况和灾害导致的地理要素改变,为快速救援提供了大量科学有效的地理信息。而车载和手持 GPS 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则给人们的出行道路规划、指引提供了极其高效、便利的途径。此外,诞生于网络平台、基于多类型数据储存的谷歌地图、谷歌地球、百度地图等通过能被初中生熟练运用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平台为所有人展开了革命性的全新地图查阅体验。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好对这些新知识、新方法的传递,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等新介质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图像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除了书本上的地图知识外,还可以让学生更多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获取地图信息。例如利用《中国国家地理》、《世界知识画报》、《环球》等杂志和《动物世界》、《走边疆》、《中国行》等电视栏目收集相关的地图知识。此外,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查阅一些和地图知识相关的网站。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地图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地理常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地图产生兴趣、热爱地图知识,形成自愿收集地图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勤用图、勤画图的习惯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课时,对地图还很陌生,了解地理信息首先还是习惯于选择文字语言的表达,此时开始,教师就应该有计划地让学生去读图,并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信息。要让学生上课时,不仅打开教材,也应在地图册上找到对应的信息。课堂上出现的大洲、大洋、国家、山川、河流等地理要素,要能够逐一地在地图册上找出来。通过学生自己绘制地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利用各种数据和文字信息将其转化成为地理图像信息的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这种地图要素的认知能力,为读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提高教师地图教学的策略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图教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的高低。“自己要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地图教学素养,方能使学生地理学习中的读图能力有所提高。
(1)勤于使用板图板画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地图。虽然现成的地理教学挂图、地图册内容完整丰富、轮廓清晰、位置准确、色彩鲜明,但其版面基本上是静止的,而且常常显得冗杂,多种点线符号挤在一起,在视觉上相互干扰,重点不易突出,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地理板图能灵活地弥补了现成教学地图的不足之处,板图板画简明、重点突出、能迅速揭示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本质特征,是一种最简单、最灵活的直观教学方式。这类图,只能神似,不计细节,抓住事物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2)乐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活”的图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投影、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系统展示多种类型的电子地图,让地图“活”起来,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系统受到有效冲击,同时认识到电子地图的优越性、先进性,进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展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示意图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整个完整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在展示某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时,则可以运用电子地图可以分层显示的特点,逐个图层地向学生展示,从而轻易地让学生掌握该地的地形、地貌甚至道路交通、地名、行政区域等特征。通过运用电子地图教学,学生借以实现直观、形象地查阅地图,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图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地图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观点——通过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获得地图知识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勤用图、勤画图的习惯,最终使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
此外,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达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目的,还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益的地图知识。
- 【发布时间】2016/11/4 14:09:14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