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慷概激昂”的计算教学——《参观花圃》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关键词】 ;
【正文】《参观花圃》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的第三课时。前两节课通过特例(除数是整十数),学生基本掌握了两位数竖式笔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判断商是几位数,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一般两位数的竖式笔算在商定位后如何试商。学生有了前期奠定的基础,运用转化的方法可能会想到把除数转化为整十数来估商,从而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般两位数的除法。为了避免连续的计算课教学带给学生的视觉疲惫,我将教材情境替换为2015年“九三阅兵”的震撼视频,借助“慷慨激昂”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整个教学环节更加圆融、紧凑、高效。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2015年的9月3日吗?
生:记得,就是“九三”阅兵,也就是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
师:是的,那是一场宣告捍卫和平的大阅兵,是一次提振全民族信心的盛大庆典,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九三”阅兵盛况。
(师生观看视频——“九三”阅兵节选)
师:说一说这段视频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出现学生口述的各种画面名称)
师:这些画面吸引着你我,也震惊着世界,而画面背后鲜为人知的数据同样值得探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小数据。
二、复习回顾,铺垫新知。
(出示第一组组画面——热烈雄浑的礼炮)
师:阅兵开始,天安门广场上28门礼炮一字排开,交替鸣放70响,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整个过程共耗时约280秒。请问:平均每响礼炮约占时多少秒?
指名列式并口答计算过程。
(出示第二组画面——威武闪亮的装备)
师:据报道,此次阅兵动用40种型号装备约520件,大多数装备都是国产新型现役主战装备,并且是首次亮相。请问,平均每种型号的装备约多少件?
指名列示并口答计算过程。
(大屏幕出示刚刚的两组竖式)
师:一起来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生口答,屏幕随机出现计算过程:
一判: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二试:从商的最高位开始试商(一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
三算:从高位往低位逐步计算。
三、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探究“四舍”法估除数进行的计算。
(出示“划破苍穹的编队”画面)
师:据悉,这次空中梯队规模超过历次阅兵,多型飞机均为列装后首次,全部是国产先进设备,有22中机型198架飞机接受了检阅。
师: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种机型使用飞机多少架?
师:谁能列式?
生:198÷22
师:观察这道算式,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异同?
生:还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只是除数不是整十数了。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板书课题)
师:列出竖式后,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什么?
生:商是一位数,或商在个位上。
师:已经确定了商的位置,接下来干什么?
生:试商。
师:现在除数不是整十数了,怎么办?估一下,你认为商可能是多少?
生:我认为可能是9。我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98看作200,22看作20,200除以20等于10。可是刚刚又已经确定了商是一位数,所以商应该是最接近10的一位数,那就是9了。
师:你真棒!把估算的知识和确定商的位数结合起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那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可以把22看成20来试商。
师:你是怎么想到可以这样做的?
生:因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师:通过某种方式,把新的问题进行转化,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正是数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心里想的除数是20了,你认为商可能是多少?
生:商9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0乘9的积小于且接近198,所以商可能是9.
师:如果估成商8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除数乘商的积与被除数相差较远,余数会大于除数。
师:9是最终的商吗?我们还要干什么?
生:9只是我们用整十的除数估出的商,接下来要用实际除数乘商来检验估的商对不对。
师:一起来计算22乘9…得出最终的结果。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遍刚刚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师生一边交流,师一边完成竖式板书)
(二)探究“五入”法估除数进行的计算。
(出示“造型独特的花坛”画面)
师:“九三阅兵”当天,长安街上一个个主体花坛争相斗艳,美不胜收。据统计,营造这样“百花迎阅兵”景象共用花卉250万株。如图,打造这样一个立体花坛约用花卉29万株,请问250万株花卉能打造几个这样的花坛?还剩多少株?
指名口头列示:250÷29
师:谁来确定一下商的位数。
生:25小于29,所以商是一位数,或者说商在个位上。
师:接下来干什么?
生:把除数估成一个整十数。
师:29应该估成多少?
生:30。
师:为什么不是估成20?
生:29与30更接近。
师:接下来,这道题就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了,你能尝试着独立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到商8的?
生:30乘8的积小于且接近250。
师:商7可以吗?为什么?
师:30成7的积虽然小于250,但与250又相差较大,余数会大于除数,所以商小了。
师:商9呢?
生:30乘9的积大于250,说明商大了。
师:计算后出现余数时要怎么做?
生:比较余数是否小于除数。
师:横式上商和余数的单位怎么填?分别表示什么?
生:商的单位是个,表示能打造这样的8个花坛,余数单位株,表示余下18株花卉。
(三)比较总结计算方法,并反馈练习。
(出示两组竖式)
师:比较我们刚刚进行的两次计算,说说三位数除以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屏幕逐步出现计算过程:
一判: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二估:将除数估成接近它的整十数(四舍五入法),并且估商(整十数乘一位数)。
三算:用估的商乘实际除数(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四比:比较余数是否小于除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几句话,在脑海中重温刚刚的计算过程。
师:你能独立计算了吗?一起通过一组练习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
(出示练习题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师:你是如何找到最大的那个乘数的?这个过程让你想到了除法计算中的那个环节?
生:将42、29等看成一个接近他的整十数,运用表内乘法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想40乘多少小于且最接近180、30乘多少小于且最接近185.
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刚刚除法中试商的过程。
(出示练习题2:竖式计算)
全班同练,集体订正。
师:请对照大屏幕,做对的请举手。(学生高高举起了手)非常棒,现在请大家观察第三题482除以49,看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49乘10就是490,482非常接近490,所以商应该是非常接近10的一位数。
师: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呢?
生:和刚才做的第一题例题有同样的思路。
师:运用这个思路,大家来看看这道题125除以25,你能确定商是多少吗?
生:100里面有4个25,再加1个25,所以商5.
师:非常棒!也就是说,我们在试商的时候,是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作出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判断。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了,下面让我们稍作休息,一起欣赏“百花迎阅兵”,看长安街上8个主体花坛。(配乐欣赏图片)
四、拓展应用,全课小结。
(出示“热闹非凡的观礼台”画面)
师:本次阅兵首邀市民参加,感受阅兵盛况,现场设置可容纳约4.3万人的观礼台。图中选定的观礼台一角黄色区域每排可坐46人,某观礼团共300人,请问他们需要占用几排座位?还多几人?
学生独立解答。
师:在解答过程中,把46看成50估商,你发现了什么?
生:50乘6正好等于300。
师:也就是说在估商的过程中,商乘除数可能小于且接近被除数,也可能正好等于被除数。
师:解答了这道题后,谁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三位数除以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口答,师完成板书。
五、铺垫孕伏,启发思考。
(出示“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阵”画面)
师: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方阵除领队外由350人组成,已知方阵每排25人,你知道徒步方阵有多少排吗?
指名列示:350÷25
师:观察竖式,判断一下:商是几位数?
生:商是两位数。
师:三位数除以非整十两位数,商是两位数时,该怎么计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师:这节课我么重温了“九三”阅兵,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教学评析:
陈云老师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尝试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更为广阔的思路,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上收到的触动也很大,是一节有特色的计算教学课。
首先,另辟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一直以来,计算对儿童来说都是抽象的、严谨的、枯燥的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很容易产生疲劳,分散注意力。本课时教材给的情境——参观花圃,与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也不容易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因此教师颠覆了教材设置的情境,通过“九三”阅兵的视频开课,通过不断变化的画面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探究欲望。整个学习过程,从导入复习、新知探究、应用拓展到孕伏新知,都用的是学生自己提取的精彩画面,配合教师简短的背景介绍,既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整节课显得圆融统一。在学生经过一段枯燥的反馈练习后,教师还安排了一段配乐欣赏图片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足以使学生紧张的思维得以放松,重新调整自己,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
其次,重视算法总结,引导理性解题。计算课教学中,老师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新课时感觉学生好像都听懂了,到真正做题时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这是因为学生对思考的过程还处在一知半解的模糊状态,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思考过程,不盲目、不随从,每个环节都有理有据,并且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判、二估、三算、四比,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安排学生默读计算方法,在脑海中回顾整个计算过程,这一环节看似随意,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将所学的内容在脑海中重组、消化,从而达到重新建构的过程,能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由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的把握,以后的计算学生就不会感到茫然。
最后,整体把握教材,关注知识联系。本单元除法内容的安排分为三个部分:买文具主要是学习除数是整十数时如何试商;参观花圃,也就是本课时,主要学习当除数不是整十数时如何估商;秋游主要是掌握调商的方法。三个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展开学习,也容易理顺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前后关联。课始,就用了两组习题,引导学生回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第一次梳理计算过程,这对后面整理算法是个很重要的铺垫。而在新授的两个环节,教师又特别提出一些问题来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例如在250÷29的计算过程中,我反复追问,可不可以商9?为什么不可以?可不可以商7?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感知,什么时候说明商大了,什么情况下商就小了,这样,后面学习调商就水到渠成,不会显得突兀。
以上的各种处理是一种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基础上的完美教学决策。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2015年的9月3日吗?
生:记得,就是“九三”阅兵,也就是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
师:是的,那是一场宣告捍卫和平的大阅兵,是一次提振全民族信心的盛大庆典,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九三”阅兵盛况。
(师生观看视频——“九三”阅兵节选)
师:说一说这段视频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出现学生口述的各种画面名称)
师:这些画面吸引着你我,也震惊着世界,而画面背后鲜为人知的数据同样值得探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小数据。
二、复习回顾,铺垫新知。
(出示第一组组画面——热烈雄浑的礼炮)
师:阅兵开始,天安门广场上28门礼炮一字排开,交替鸣放70响,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整个过程共耗时约280秒。请问:平均每响礼炮约占时多少秒?
指名列式并口答计算过程。
(出示第二组画面——威武闪亮的装备)
师:据报道,此次阅兵动用40种型号装备约520件,大多数装备都是国产新型现役主战装备,并且是首次亮相。请问,平均每种型号的装备约多少件?
指名列示并口答计算过程。
(大屏幕出示刚刚的两组竖式)
师:一起来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生口答,屏幕随机出现计算过程:
一判: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二试:从商的最高位开始试商(一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
三算:从高位往低位逐步计算。
三、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探究“四舍”法估除数进行的计算。
(出示“划破苍穹的编队”画面)
师:据悉,这次空中梯队规模超过历次阅兵,多型飞机均为列装后首次,全部是国产先进设备,有22中机型198架飞机接受了检阅。
师: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种机型使用飞机多少架?
师:谁能列式?
生:198÷22
师:观察这道算式,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异同?
生:还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只是除数不是整十数了。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板书课题)
师:列出竖式后,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什么?
生:商是一位数,或商在个位上。
师:已经确定了商的位置,接下来干什么?
生:试商。
师:现在除数不是整十数了,怎么办?估一下,你认为商可能是多少?
生:我认为可能是9。我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98看作200,22看作20,200除以20等于10。可是刚刚又已经确定了商是一位数,所以商应该是最接近10的一位数,那就是9了。
师:你真棒!把估算的知识和确定商的位数结合起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那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可以把22看成20来试商。
师:你是怎么想到可以这样做的?
生:因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师:通过某种方式,把新的问题进行转化,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正是数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心里想的除数是20了,你认为商可能是多少?
生:商9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0乘9的积小于且接近198,所以商可能是9.
师:如果估成商8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除数乘商的积与被除数相差较远,余数会大于除数。
师:9是最终的商吗?我们还要干什么?
生:9只是我们用整十的除数估出的商,接下来要用实际除数乘商来检验估的商对不对。
师:一起来计算22乘9…得出最终的结果。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遍刚刚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师生一边交流,师一边完成竖式板书)
(二)探究“五入”法估除数进行的计算。
(出示“造型独特的花坛”画面)
师:“九三阅兵”当天,长安街上一个个主体花坛争相斗艳,美不胜收。据统计,营造这样“百花迎阅兵”景象共用花卉250万株。如图,打造这样一个立体花坛约用花卉29万株,请问250万株花卉能打造几个这样的花坛?还剩多少株?
指名口头列示:250÷29
师:谁来确定一下商的位数。
生:25小于29,所以商是一位数,或者说商在个位上。
师:接下来干什么?
生:把除数估成一个整十数。
师:29应该估成多少?
生:30。
师:为什么不是估成20?
生:29与30更接近。
师:接下来,这道题就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了,你能尝试着独立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到商8的?
生:30乘8的积小于且接近250。
师:商7可以吗?为什么?
师:30成7的积虽然小于250,但与250又相差较大,余数会大于除数,所以商小了。
师:商9呢?
生:30乘9的积大于250,说明商大了。
师:计算后出现余数时要怎么做?
生:比较余数是否小于除数。
师:横式上商和余数的单位怎么填?分别表示什么?
生:商的单位是个,表示能打造这样的8个花坛,余数单位株,表示余下18株花卉。
(三)比较总结计算方法,并反馈练习。
(出示两组竖式)
师:比较我们刚刚进行的两次计算,说说三位数除以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屏幕逐步出现计算过程:
一判: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二估:将除数估成接近它的整十数(四舍五入法),并且估商(整十数乘一位数)。
三算:用估的商乘实际除数(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四比:比较余数是否小于除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几句话,在脑海中重温刚刚的计算过程。
师:你能独立计算了吗?一起通过一组练习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
(出示练习题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师:你是如何找到最大的那个乘数的?这个过程让你想到了除法计算中的那个环节?
生:将42、29等看成一个接近他的整十数,运用表内乘法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想40乘多少小于且最接近180、30乘多少小于且最接近185.
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刚刚除法中试商的过程。
(出示练习题2:竖式计算)
全班同练,集体订正。
师:请对照大屏幕,做对的请举手。(学生高高举起了手)非常棒,现在请大家观察第三题482除以49,看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49乘10就是490,482非常接近490,所以商应该是非常接近10的一位数。
师: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呢?
生:和刚才做的第一题例题有同样的思路。
师:运用这个思路,大家来看看这道题125除以25,你能确定商是多少吗?
生:100里面有4个25,再加1个25,所以商5.
师:非常棒!也就是说,我们在试商的时候,是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作出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判断。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了,下面让我们稍作休息,一起欣赏“百花迎阅兵”,看长安街上8个主体花坛。(配乐欣赏图片)
四、拓展应用,全课小结。
(出示“热闹非凡的观礼台”画面)
师:本次阅兵首邀市民参加,感受阅兵盛况,现场设置可容纳约4.3万人的观礼台。图中选定的观礼台一角黄色区域每排可坐46人,某观礼团共300人,请问他们需要占用几排座位?还多几人?
学生独立解答。
师:在解答过程中,把46看成50估商,你发现了什么?
生:50乘6正好等于300。
师:也就是说在估商的过程中,商乘除数可能小于且接近被除数,也可能正好等于被除数。
师:解答了这道题后,谁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三位数除以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口答,师完成板书。
五、铺垫孕伏,启发思考。
(出示“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阵”画面)
师: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方阵除领队外由350人组成,已知方阵每排25人,你知道徒步方阵有多少排吗?
指名列示:350÷25
师:观察竖式,判断一下:商是几位数?
生:商是两位数。
师:三位数除以非整十两位数,商是两位数时,该怎么计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师:这节课我么重温了“九三”阅兵,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教学评析:
陈云老师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尝试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更为广阔的思路,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上收到的触动也很大,是一节有特色的计算教学课。
首先,另辟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一直以来,计算对儿童来说都是抽象的、严谨的、枯燥的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很容易产生疲劳,分散注意力。本课时教材给的情境——参观花圃,与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也不容易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因此教师颠覆了教材设置的情境,通过“九三”阅兵的视频开课,通过不断变化的画面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探究欲望。整个学习过程,从导入复习、新知探究、应用拓展到孕伏新知,都用的是学生自己提取的精彩画面,配合教师简短的背景介绍,既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整节课显得圆融统一。在学生经过一段枯燥的反馈练习后,教师还安排了一段配乐欣赏图片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足以使学生紧张的思维得以放松,重新调整自己,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
其次,重视算法总结,引导理性解题。计算课教学中,老师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新课时感觉学生好像都听懂了,到真正做题时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这是因为学生对思考的过程还处在一知半解的模糊状态,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思考过程,不盲目、不随从,每个环节都有理有据,并且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判、二估、三算、四比,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安排学生默读计算方法,在脑海中回顾整个计算过程,这一环节看似随意,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将所学的内容在脑海中重组、消化,从而达到重新建构的过程,能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由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的把握,以后的计算学生就不会感到茫然。
最后,整体把握教材,关注知识联系。本单元除法内容的安排分为三个部分:买文具主要是学习除数是整十数时如何试商;参观花圃,也就是本课时,主要学习当除数不是整十数时如何估商;秋游主要是掌握调商的方法。三个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展开学习,也容易理顺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前后关联。课始,就用了两组习题,引导学生回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第一次梳理计算过程,这对后面整理算法是个很重要的铺垫。而在新授的两个环节,教师又特别提出一些问题来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例如在250÷29的计算过程中,我反复追问,可不可以商9?为什么不可以?可不可以商7?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感知,什么时候说明商大了,什么情况下商就小了,这样,后面学习调商就水到渠成,不会显得突兀。
以上的各种处理是一种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基础上的完美教学决策。
- 【发布时间】2016/11/4 14:07:44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