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生活化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邹培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郭家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策略的简约概括。这就要求我们创造生活情趣、采撷生活实例、回归生活空间,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
  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应用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是知识学习的方法,也是知识学习的目的。作为源于生活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更应该有这种生活化理念,运用生活化这种策略,为此,新课标就明确要求到:“使数学更贴近于生活,倡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化教学理念,落实这种理念,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作保障,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更不会主动思考和用心体验。所以,我们应把激趣作为教学的首始。加之许多的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我们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赋予生活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在自然生成的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商品买卖的生活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演顾客进行商品购买,另一个学生则扮演商家,顾客需要购买5支铅笔,而每一支铅笔的价格是0.6元,让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需要支付多少钱?在此基础之上,让其他学生三人一组模拟生活中的其他场景,进行商品购买,并进行合理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简单的乘法计算。这样的学习,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需要数学的实用性。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而生活化平台,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与其说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再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这就是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所带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游戏,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营业员、顾客,有一定数量的钱去购物,营业员找钱,其他同学生判断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如果把它放置于课堂中,则更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三、回归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玩”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能玩中求知,玩中悟理的玩也是一种好的学习形式。例如:教学“猜数游戏”(6、7的加减法)时,教学开始,师可以问:“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师左手出4个棋子,右手出2个棋子。问:“一共是几个棋子?”师又演示:把6个棋子放在一起后,伸出左手4个。问:“猜猜右手该是几个棋子?怎样算的?”这种做法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充当了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小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要紧仅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找出生活与数学间相通的例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做实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例如:要求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仅让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正确方法,并且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现代的教育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做数学。他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这种说法正像荷兰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形容的那样:“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例如,在学习完“左右”一课后,可以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让小朋友按靠右行的规则,五人进教室,五人出教室。同时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行走的吗?小组讨论一下。”这一设计让学生亲身感受,使他们在事实面前明白真理:十人都是靠右边行走的。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就一定能把枯燥的数学教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彦平,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读写算,2012年。
  [2]赵庆云,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读写算, 2011年。
  [3]沈艳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3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4:06:05
  • 【点击频次】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