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陈 博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教学需要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在生活实例中用,这就是落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理念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理念  运用
  数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语言。正由于这种“概括”而来带来的抽象性,让很多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趣和枯燥。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在数学与生活中建立一种通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必须应有的实用策略。这样,他们才可能更主动和学得有趣。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运用生活化理念,并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理念的实践运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教学策略,是经实践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运用生活化理念的过程中,将情境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实践,我们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10 的组成”时,我们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 10 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 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们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盘);(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 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采撷生活实例
  生活是数学的具象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①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 元;②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 元;③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 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财意识。通过这样教学,就能把这样复杂的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喜闻乐见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三、引导生活实践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这也是达成新课标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我们知道,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实际测量”一课时,我们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比较近,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两地距离。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很远,超过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怎么测量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就拿出标杆提示学生,马上就有学生想出利用标杆插在两地,再在中间多插几根标杆,使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再分别测出每相邻两根标杆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较远的两地距离;接着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来证明这一方法是行得通的。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讲述,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这样教学,就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接着我们又可提出问题:在没有测量工具或不要求测量结果十分精确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再思考。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或用“脚步”步测。这位教师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需要生活化理念支撑,数学运用需要生活化意识。作为教者,就应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建立通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有了这样的意识,必然会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形成数学应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长胜,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J].新课程研究,2011年。
  [2]石培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J].学周刊,2015年。
  [3]杜彩荣,贴近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求知导刊,2015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2:05:07
  • 【点击频次】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