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导入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有效的新课导入就是要做到精炼设计,精心运用,良好的导入平台和科学的导语有效配合,具有简明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入教学 有效性 提高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伊始环节,它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教师要么以作品的背景,要么以作者的简介为主要导入方法,积极一点的老师可能会播首曲子、说个故事作为引子导入。这些固然是不错,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但假如我们肯多花点心思的话,用心设置一下导入语,会使一节课更加生动丰富,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告诉我们:“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这句话指明了开课导入有两大主要目的,一是激趣,二是诱思,这两个目的都是诱以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精心设计的目的。为此,我们可从下面方法去追求实现。
一、导入要精彩,增强趣味性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要用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增强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是激发未知活动的不懈动力,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起点。课堂导入增强趣味性的方法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猜迷激趣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初一语文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以及一些关于古代与之类似的天才少年的故事,如四岁学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当宰相的甘罗的故事,激起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无穷期待。趣味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已会的学习方法,去解决新的学习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导入要精要,增强简明性
精练本来是教育导入的普遍原则。但是,相对于其它教育环节的语言而言,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尤其要讲究精练,课堂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不允许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便允许多占时间,语言哆嗦、冗长,这不仅不能使学生得要领,还可能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初中语文导入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同时,要讲究事例的简明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迅速发现问题,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新课导入应该是:一是简洁明快,一语中的。教师要用最简洁、最经济的语言导入课题,迅速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把握教学主题,能为迅速进入到主题聚焦思维。二是辞切意明,言简意赅。“辞切”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意明”就是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古入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精练。三是内容精当,要求具体。新课导入要简明扼要,最好就是三言两语能中的,如果不得要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又怎能吸引学生?因此,导语的设计应有一个中心,要使学生明确其中的主要信息,以及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一言以蔽之,通过简明、生动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选择最佳的切入口切入教学,切忌拖泥带水。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导入教学的有效性。
三、导入要精辟,增强启发性
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先声夺人,能很好地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语文导入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力求精辟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并且在心理上得到一些启发性的暗示和心理慰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做到语言简练精辟,占用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实践中,精辟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我们可以来设计:一是文艺作品导入法。一般来讲,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二是成语典故导入法。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比较自由,老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断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四是名言导入法。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些比较崇拜的人物,摘录名人的经典语句来用于导入,能成为他们这一年龄段的乐意的学习需求。五是设问导入法。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六是巧设悬念导入法。悬念设置,主要是吊学生的胃口,给学生卖个关子,尔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采用文中的故事矛盾或者某个情节的争议性,拟成导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导入教学的效果。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总之,我们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在教学时又要做到精心导入,因势利导,由有激发学生乐趣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志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就一定能使课堂导入有效果、有效率,能为学生开启快乐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奠定积极情感支撑。
参考文献:
[1]姚建基,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的作用与注意问题[J].学周刊,2014年。
[2]张岩,巧设导入优化初中语文课堂[J].读写算,2015年。
[3]王广臻,初中语文导入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之探微--以课文《夏感》为例[J].文理导航,2014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入教学 有效性 提高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伊始环节,它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教师要么以作品的背景,要么以作者的简介为主要导入方法,积极一点的老师可能会播首曲子、说个故事作为引子导入。这些固然是不错,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但假如我们肯多花点心思的话,用心设置一下导入语,会使一节课更加生动丰富,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告诉我们:“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这句话指明了开课导入有两大主要目的,一是激趣,二是诱思,这两个目的都是诱以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精心设计的目的。为此,我们可从下面方法去追求实现。
一、导入要精彩,增强趣味性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要用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增强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是激发未知活动的不懈动力,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起点。课堂导入增强趣味性的方法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猜迷激趣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初一语文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以及一些关于古代与之类似的天才少年的故事,如四岁学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当宰相的甘罗的故事,激起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无穷期待。趣味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已会的学习方法,去解决新的学习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导入要精要,增强简明性
精练本来是教育导入的普遍原则。但是,相对于其它教育环节的语言而言,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尤其要讲究精练,课堂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不允许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便允许多占时间,语言哆嗦、冗长,这不仅不能使学生得要领,还可能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初中语文导入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同时,要讲究事例的简明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迅速发现问题,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新课导入应该是:一是简洁明快,一语中的。教师要用最简洁、最经济的语言导入课题,迅速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把握教学主题,能为迅速进入到主题聚焦思维。二是辞切意明,言简意赅。“辞切”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意明”就是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古入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精练。三是内容精当,要求具体。新课导入要简明扼要,最好就是三言两语能中的,如果不得要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又怎能吸引学生?因此,导语的设计应有一个中心,要使学生明确其中的主要信息,以及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一言以蔽之,通过简明、生动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选择最佳的切入口切入教学,切忌拖泥带水。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导入教学的有效性。
三、导入要精辟,增强启发性
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先声夺人,能很好地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语文导入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力求精辟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并且在心理上得到一些启发性的暗示和心理慰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做到语言简练精辟,占用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实践中,精辟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我们可以来设计:一是文艺作品导入法。一般来讲,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二是成语典故导入法。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比较自由,老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断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四是名言导入法。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些比较崇拜的人物,摘录名人的经典语句来用于导入,能成为他们这一年龄段的乐意的学习需求。五是设问导入法。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六是巧设悬念导入法。悬念设置,主要是吊学生的胃口,给学生卖个关子,尔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采用文中的故事矛盾或者某个情节的争议性,拟成导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导入教学的效果。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总之,我们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在教学时又要做到精心导入,因势利导,由有激发学生乐趣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志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就一定能使课堂导入有效果、有效率,能为学生开启快乐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奠定积极情感支撑。
参考文献:
[1]姚建基,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的作用与注意问题[J].学周刊,2014年。
[2]张岩,巧设导入优化初中语文课堂[J].读写算,2015年。
[3]王广臻,初中语文导入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之探微--以课文《夏感》为例[J].文理导航,2014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1:57:43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