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运用

 

【作者】 李 飞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到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历了多年的时间。在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数学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产生反思,反思促进理念变革。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践   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要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记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必须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老师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应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因此,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选择有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愤”“悱”的状态下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学交流,使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在交流中锻炼把自己思想表达清楚,并理解同学的描述,提高表达能力。   三、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老师现在不再只是“教教材”,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他还应该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老师首先要依照《课标》,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要结合地域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使课本知识向学生经验、生活实际回归,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案例:在代数式学习中,课本先提出了几个涉及到“代数式”内容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缺乏现场的情境,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老师拿出一副扑克牌,请一位同学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牌,向全班同学展示牌上的数字,但不能让老师知道,然后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如下运算:请将所抽的牌上数字乘以2,加上3后,再乘以5,再减去25,同学们很快告诉我最后的结果是100,老师就马上宣布刚才所抽出的牌上的数字是“J”,同学们个个惊讶不已。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知道的,产生了“愤”“悱”的学习状态。老师接着说,只要学好接下来的“代数式”这一章,你们也都能做到这一点。大家的热情来了,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课本中的问题,而是让他们对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进行数学的思考。上述问题情境的改变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融入生活,才能对学生的数学观产生深远影响,也才能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数学教学理念。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差异,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基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此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练习题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并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及时鼓励和帮助,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案例:在上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安排作业:请你就方程3x+24=4x-26,联系实际,编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   下列摘录几个同学的解答:   解答(1):一(1)班举办一次集邮展览,展出的邮票比平均每人3枚多24枚,比平均每人4枚少26枚,问这个班有多少个学生?   解答(2):某地举办会议,若每条凳子坐3个人,有24个人没有位置坐,若每张凳子坐4个人,则有空余26个位子,问多少个人参加会议?   解答(3):老师有一些糖果要分给小朋友们,若每人3个,还剩24个,若每人4个,还不够26个,请问有几个小朋友,糖果几颗?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每个同学都能参与,不同能力的同学编出不同的题目,这样,能力强的同学看见自己的价值,也使能力较弱的同学能独立完成,只是所编题目较简单。   五、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评价主要以定量的方式呈现,强调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无疑,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决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现在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定性评价采用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用鼓励性语言较为全面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进一步发展。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展示了我们数学精彩的一幕,使学生学习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情感态度的培养过程,也是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变革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成长。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双赢的课堂,是充满生命的灵动的课堂,是具有幸福体验的互动课堂。愿我们的学习与反思成为我们在数学教育天地飞翔驰骋的双翼,愿我们的数学课堂在新课改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16/11/4 11:48:08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