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思想,二者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但在小学数学中,“形”多是桥梁的角色,是学生认识数学、弄清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的中间媒介,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在错综复杂中找到头绪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
数学虽源于生活,但抽象概括,逻辑性强,这给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增添了学习难度。为降低学习门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铺平学习道路。而数形结合就是一种良好的教与学方法,其意义就是在教与学过程中,把抽象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图像图形,通过图像图形关系的理解,间接地去发现、把握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解决数量关系间的数学问题的目的。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不仅能让教学过程生动,更能让数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既可说是一种教的方法。也可说是一种学的方法。属于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体看,“数”与“形”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但从小学数学看,“形”多是桥梁的角色,是学生认识数学、弄清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的中间媒介,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在错综复杂中找到头绪的作用。所以,教也好,学也罢,我们要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方法,并把它作为一种数学学习的习惯。
一、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建立数的概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场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掌握计算法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的重要载体。但是数的概念又是极具抽象性的,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例如要让学生掌握1、2、3……或什么是分数、小数、正数、负数等,这些概念看似简单,真要学生掌握是非常困难的。为了破解这一学习瓶颈,美国图论学者哈里为我们支招:“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例如在教学生“认识1”时,我们就可以化“1”为一条线段,一只公鸡、一头老牛等。通过这样形象的教学,抽象地“1”就形象了,不空洞了,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二、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让学生理解明白算理又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更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课始创设情境:小区铺一块绿地,每小时铺这块地的1/2,照这样计算,1/4小时能铺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引出算式1/2×1/4后,我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2×1/4这个算式;第二步,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三步,全班点评,展示、交流。汇报时,有些学生是通过画示意图,进行“实地”验证;更多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来说明。像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算理。
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在应用题上吃了亏。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能理解题意,弄不清数量关系。加之缺乏数形结合思想,不能在困难时想到利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君可见,大凡能运用线段图来帮助解答应用题的学生,其思维层次是非常清晰地,动手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求学生学会画线段图解应用题,使之具有这种思想和习惯。例如我在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例题:小明家养鸡24只,养的鸭是鸡的5倍,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画线段图,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在交流时,一些学生除了用“24×5+24”这种方法,还用了“24×(1+5)”的方法。我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说是看到线段图后想到的,由此可见,线段图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四、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小学数学中公式较多,如果我们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还会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为了帮助学生牢记这些必须掌握的公式,我们就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一些公式转化成直观的“形”,让学生记住“形”,从而记住公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学习,归纳出这样三种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三种方法,我设计了能力测试训练题目。在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多,第三种应用的比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没本质上的认识,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此,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边说边摆小棒的方法介绍第三种求周长的方法的题目,学生在动手中,借助“形”的摆放过程,很快就掌握了第三种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失时机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还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化解数学难题,提高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重要的是它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使得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崔志华,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苑教育,2015年。
[2]黄迎艳,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
[3]孙红梅,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
数学虽源于生活,但抽象概括,逻辑性强,这给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增添了学习难度。为降低学习门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铺平学习道路。而数形结合就是一种良好的教与学方法,其意义就是在教与学过程中,把抽象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图像图形,通过图像图形关系的理解,间接地去发现、把握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解决数量关系间的数学问题的目的。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不仅能让教学过程生动,更能让数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既可说是一种教的方法。也可说是一种学的方法。属于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体看,“数”与“形”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但从小学数学看,“形”多是桥梁的角色,是学生认识数学、弄清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的中间媒介,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在错综复杂中找到头绪的作用。所以,教也好,学也罢,我们要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方法,并把它作为一种数学学习的习惯。
一、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建立数的概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场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掌握计算法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的重要载体。但是数的概念又是极具抽象性的,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例如要让学生掌握1、2、3……或什么是分数、小数、正数、负数等,这些概念看似简单,真要学生掌握是非常困难的。为了破解这一学习瓶颈,美国图论学者哈里为我们支招:“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例如在教学生“认识1”时,我们就可以化“1”为一条线段,一只公鸡、一头老牛等。通过这样形象的教学,抽象地“1”就形象了,不空洞了,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二、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让学生理解明白算理又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更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课始创设情境:小区铺一块绿地,每小时铺这块地的1/2,照这样计算,1/4小时能铺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引出算式1/2×1/4后,我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2×1/4这个算式;第二步,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三步,全班点评,展示、交流。汇报时,有些学生是通过画示意图,进行“实地”验证;更多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来说明。像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算理。
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在应用题上吃了亏。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能理解题意,弄不清数量关系。加之缺乏数形结合思想,不能在困难时想到利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君可见,大凡能运用线段图来帮助解答应用题的学生,其思维层次是非常清晰地,动手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求学生学会画线段图解应用题,使之具有这种思想和习惯。例如我在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例题:小明家养鸡24只,养的鸭是鸡的5倍,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画线段图,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在交流时,一些学生除了用“24×5+24”这种方法,还用了“24×(1+5)”的方法。我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说是看到线段图后想到的,由此可见,线段图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四、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小学数学中公式较多,如果我们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还会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为了帮助学生牢记这些必须掌握的公式,我们就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一些公式转化成直观的“形”,让学生记住“形”,从而记住公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学习,归纳出这样三种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三种方法,我设计了能力测试训练题目。在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多,第三种应用的比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没本质上的认识,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此,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边说边摆小棒的方法介绍第三种求周长的方法的题目,学生在动手中,借助“形”的摆放过程,很快就掌握了第三种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失时机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还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化解数学难题,提高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重要的是它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使得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崔志华,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苑教育,2015年。
[2]黄迎艳,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
[3]孙红梅,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1:47:47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