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冉 英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作用巨大,不仅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知识学习难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优化教学结构,拓展学习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手段  运用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度整合。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重要学科,与信息技术结缘,便成了众多语文教育人的努力探索。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不仅能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营造愉悦教学气氛,还能拓展学生知识面,为高效教学提供坚实保障。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化抽象为具体
  信息技术手段是直观教学的代称,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能将静态文本动态化、无声文字语音化、书面图象视频化,从而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的奇妙效果。我们知道,在呈现知识时,传统主要是黑板加“嘴说”,而在运用信息技术的今天,我们可通知信息技术终端的电子白板或智能大屏电视进行栩栩如生的呈现。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包括网络和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传输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程式化,结构不变,在表现上为“一言堂”,在方式上是“满堂灌”。而且突出“三主”原则,即“学生为主,教师为导,教材为主要依据”的原则,特别注重学生学生知识训练。但由于板书时间过长,学生作业训练就会耗去更多时间,远远地超出黑板的容量和老师安排好的教学时间,因此,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这条主线往往被淡化,而是“满堂灌”,从而剥夺了学生训练的权利。自从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教师通过大屏的电子白板预设呈现等设备,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要在课堂上训练的题目事先准备好,上课的时候只要轻轻点击播放按钮,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效果。如学习人物对话,一般是让几个同学代表几个人物进行对白,这样既生动,又符合教学的基本逻辑。但如果我们事先用多媒体设计好人物,并辅以对话,其效果更好,学生会从人物的特征出发,加强对人物的认识,通过对话加强理解并丰富语言,这是一般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学习语文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语言环境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开拓思路,注重教育引导,关键在于启发、诱导,并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纪的学生可谓是相隔甚远。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卫星准确发射太空、尖端技术层出不穷的现实,如何用一条铁路激发起当代小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呢?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事物变具体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和翔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唐天佑之间的时空距离。又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直观欣赏到了圆明园中的“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楼阁”、“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历代的珍奇异宝”,突然镜头一转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强抢豪夺,燃火焚烧的可耻强盗。通过学生亲眼目睹,使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在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显得空洞干巴了,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景了,学生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这样就有效地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视野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无线wiyi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日益明显化。实践中,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学生视听机会,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①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②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③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④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有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推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既发展语文能力,又能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进中,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
  [2]尹成功,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手段的恰当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
  [3]刘珍香,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1:46:44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