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我们要创新策略,以激发兴趣为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优化的教的环境中更加主动学习。通过优化教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其我们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关键词,也是一线教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讲解多,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导致教学有效性“高耗低效”,学生看不到成功,教师也教得苦。如何改变这一问题,就成为我们践行新课标首先就应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学习兴趣激发情境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持续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凡是教学大家,没有不注重兴趣培养的,又特别是践行新课标中,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的理念影响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是我们教学的常用任务。因此,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和实践策略,把之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来源不同,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儿歌情境,直观演示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创设操作性情境,设障质疑情境,竞争情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请学生用学具(小圆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例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小圆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就拿出两个小圆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小圆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就把小圆片对折成半,问他表示什么?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就问:有没有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把学生的学习欲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入驻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能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还能丰富知识呈现方式,让静态的文本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易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接收,能有效性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从而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就加快了速度。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过程单调,手法单一。即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有些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过于泛滥,在不是很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会给学生带来无谓的刺激,学生容易疲劳。不但没收到实效,而且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有的教师设计活动过多,使各个活动不能完全展开,学生也来不及把活动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出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学会用尽量少的素材和活动,去达到最高的效益。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拆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圆柱形纸筒。通过小组的观察和拆解很快明确了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的和,两个底面是圆属已有知识,而侧面积就通过重复拆---组---拆的操作不断呈现出长方形的宽等于侧面积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情形。学生很快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出长方形和侧面积各部分相互对应的面积公式)。到练习巩固环节我还是利用这一学具引导学生计算拆去一个底面的表面积,拆去两个底面的表面积。整个过程就一个实物学具素材最少,而且它与多媒体呈现圆柱体相比较即不缺少动态,又更真切、直观、立体。活动的设计是操作的节节推进,探讨的层层深入,思维的步步升华。而多媒体的利用重点是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提高教的有效性,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主体的学习习惯。实践中,我们可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的紧密性,逻辑性,无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做基础。有效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加上已有的分数乘法和倒数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我们在教学《分数除法》的算法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这个点上,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养成审题认真、解题后验算的习惯;养成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勤做笔记,爱思考的习惯。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当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远不止这些,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方法的选择或者组合运用,让更好的方法作用于课堂,特别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更要优先考虑。只有,学生才能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尽情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与我们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年。
[2]张荣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J].教育教学研究出版社,2010年。
[3]李长流,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关键词,也是一线教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讲解多,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导致教学有效性“高耗低效”,学生看不到成功,教师也教得苦。如何改变这一问题,就成为我们践行新课标首先就应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学习兴趣激发情境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持续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情感内驱。凡是教学大家,没有不注重兴趣培养的,又特别是践行新课标中,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的理念影响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是我们教学的常用任务。因此,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和实践策略,把之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来源不同,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儿歌情境,直观演示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创设操作性情境,设障质疑情境,竞争情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请学生用学具(小圆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例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小圆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就拿出两个小圆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小圆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就把小圆片对折成半,问他表示什么?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就问:有没有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把学生的学习欲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入驻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能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还能丰富知识呈现方式,让静态的文本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易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接收,能有效性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从而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就加快了速度。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过程单调,手法单一。即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有些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过于泛滥,在不是很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会给学生带来无谓的刺激,学生容易疲劳。不但没收到实效,而且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有的教师设计活动过多,使各个活动不能完全展开,学生也来不及把活动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出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学会用尽量少的素材和活动,去达到最高的效益。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拆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圆柱形纸筒。通过小组的观察和拆解很快明确了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的和,两个底面是圆属已有知识,而侧面积就通过重复拆---组---拆的操作不断呈现出长方形的宽等于侧面积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情形。学生很快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出长方形和侧面积各部分相互对应的面积公式)。到练习巩固环节我还是利用这一学具引导学生计算拆去一个底面的表面积,拆去两个底面的表面积。整个过程就一个实物学具素材最少,而且它与多媒体呈现圆柱体相比较即不缺少动态,又更真切、直观、立体。活动的设计是操作的节节推进,探讨的层层深入,思维的步步升华。而多媒体的利用重点是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提高教的有效性,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主体的学习习惯。实践中,我们可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的紧密性,逻辑性,无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做基础。有效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加上已有的分数乘法和倒数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我们在教学《分数除法》的算法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这个点上,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养成审题认真、解题后验算的习惯;养成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勤做笔记,爱思考的习惯。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当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远不止这些,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方法的选择或者组合运用,让更好的方法作用于课堂,特别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更要优先考虑。只有,学生才能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尽情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与我们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年。
[2]张荣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J].教育教学研究出版社,2010年。
[3]李长流,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3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1:38:05
- 【点击频次】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