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实践运用分层教学法,就应在科学划分组别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确定学习目标,再分组引导学生达成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法 实践运用
传统课堂采用“班级授课制”,虽取得了大众化普及教学成效,但其因采取“齐步走”、“一刀切”的“大一统”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因基础太差跟不上教学而落后。为达到新课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进行大量实践与探索,找到了化解这一难题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班级统一和学生差异的因材施教矛盾,取得好丰硕成果。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作法。
一、分层设立规划目标
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①学生分层。“分层教学”第一步就要把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如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学习小组。②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必须要对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要求作实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按不同层面分层,确定学生远期、近期规划发展目标。
二、梯度设计学习目标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合理设置的认知目标: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目标,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目标,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目标,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目标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基础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三、课堂达成分层目标
分层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分层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次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分层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安排上,第一、二个分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分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考试检测分层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出层级答问和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六、激励进阶跨越层级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进阶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进阶条件(如拔高提问,过关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分层教学模式在我校还仅仅处于毕业班教学探索的层面,还需要运用相关理论从方法和策略的层面作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我校将进一步开展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总结,以期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经验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小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3年。
[2]吕春意,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
[3]庞秦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一代月刊,2014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法 实践运用
传统课堂采用“班级授课制”,虽取得了大众化普及教学成效,但其因采取“齐步走”、“一刀切”的“大一统”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因基础太差跟不上教学而落后。为达到新课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进行大量实践与探索,找到了化解这一难题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班级统一和学生差异的因材施教矛盾,取得好丰硕成果。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作法。
一、分层设立规划目标
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①学生分层。“分层教学”第一步就要把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如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学习小组。②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必须要对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要求作实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按不同层面分层,确定学生远期、近期规划发展目标。
二、梯度设计学习目标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合理设置的认知目标: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目标,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目标,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目标,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目标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基础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三、课堂达成分层目标
分层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分层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次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分层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安排上,第一、二个分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分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考试检测分层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出层级答问和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六、激励进阶跨越层级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进阶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进阶条件(如拔高提问,过关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分层教学模式在我校还仅仅处于毕业班教学探索的层面,还需要运用相关理论从方法和策略的层面作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我校将进一步开展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总结,以期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经验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小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3年。
[2]吕春意,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
[3]庞秦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一代月刊,2014年。
- 【发布时间】2016/11/4 11:32:06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