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要使课堂更活跃,可从以下几种方式入手:1.角色体验式,如《画家和牧童》可让学生扮角色亲历体验;2.问题探讨型方式,如《赠汪伦》可设问题让学生探讨学习;3.文本对话式,让学生在课堂发挥想象力,踊跃发言,打破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总之,要使学生做个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就要让其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人文关怀,体验真善美,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
关键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心理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命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1]。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反观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读书时往往不能尽兴,大部分情况都是小部分同学还没能读完,我就打断了学生,即便有学生想坚持读完,在旁边同学的提醒下也不得不放下书来[2]。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具体展开教学活动时,在进行操作时可以发现,尽管尽可能多元化的采取包括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教学,但因为部分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更多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还是迫于教师的权威所致。抽查弟子的词汇情况是这样的,今次比赛,个个老师的方法全是灵活多变的。如杨淼文的《四个太阳》:弟子协作互相检查,轮流来检查,查找出哪个词汇总是写错的,老师就报词汇,弟子拿起字卡来检查……即是老师报词汇,报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有干脆就报生词汇的,有报偏旁的,有报词汇的组合的,有报字谜的……一句话,老师十分尊重弟子的性格特点,从多个观察的角度、运用弟子普遍喜欢的式样来抽查弟子掌握的词汇量,把抽查融入玩字卡的游戏中,这样弟子既可以主动学习更多的词汇,又可以开开心心的[3]。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倘若不尊敬我们的话,那就会变得很糟糕。想起以前在内地上过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身觉得正在上得很顺利的时候,有个同学就站起来提问了,说:“我想问一句,倘若掉进水缸里去的是司马光,边上没有砸缸的人,那时候应该如何做呢?”忽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如今的我,回忆起来了,就怎么这个“哎”字得了呢!那同学提问的意思是,倘若司马光是个溺水的人,边上又无想起这个砸烂水缸的办法的人,那当时要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这个同学很机灵,他提出的疑问,是个教授自救方法的好机会,然而,我却没有认真回答他,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追根到底的话,我是没有认真对待这语文方面的人文性!
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听课后我们很快就将第三单元学完,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写作能力很强的俞珏兵这次发挥依旧不错。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突然有个同学郑海添插话:“你说的是错的,詹天佑的家乡在广东!”我立即说道:“郑海添,你上课不要给我捣乱了!”“他本来就是我们广东人嘛!”他不服气的低声说。由于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是最差的,我对他有偏见,把他的问题就不当回事,学生也乘人之危打击他,可他还是坚持着他的意见,“他就是我的老乡,我爸爸告诉我的。”郑海添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0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郑海添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三、结语
如此说来,我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我的课堂教学表现,一些过去的、传统的理念应该尽快的改变,可能之前我在语文教学时过多的注重了它的工具性,总认为学生的写作、阅读、了解能力如果差了,是老师的责任,为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却忽略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施行以来,尽管我曾经进行过学习,但在思想上是没认为它很重要的,觉得它仅仅是新课改的一项措施而已,仅仅是语文教学有一个例行性的变革,相配套的评级指标没有实质性变化,语文的工具性仍是学生考试的重点,没有人在乎语文的人文性掌握的如何,人文性也没法通过考试来检验。为此,我在教学中,仍然是“新壶装旧酒”,试问,人文光芒如何能在课堂上展现呢?
参考文献 :
[1]李谦. 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2
[2]刘安洪.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都市家教月刊, 2013
[3]张后超.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的冷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3
关键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心理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命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1]。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反观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读书时往往不能尽兴,大部分情况都是小部分同学还没能读完,我就打断了学生,即便有学生想坚持读完,在旁边同学的提醒下也不得不放下书来[2]。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具体展开教学活动时,在进行操作时可以发现,尽管尽可能多元化的采取包括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教学,但因为部分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更多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还是迫于教师的权威所致。抽查弟子的词汇情况是这样的,今次比赛,个个老师的方法全是灵活多变的。如杨淼文的《四个太阳》:弟子协作互相检查,轮流来检查,查找出哪个词汇总是写错的,老师就报词汇,弟子拿起字卡来检查……即是老师报词汇,报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有干脆就报生词汇的,有报偏旁的,有报词汇的组合的,有报字谜的……一句话,老师十分尊重弟子的性格特点,从多个观察的角度、运用弟子普遍喜欢的式样来抽查弟子掌握的词汇量,把抽查融入玩字卡的游戏中,这样弟子既可以主动学习更多的词汇,又可以开开心心的[3]。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倘若不尊敬我们的话,那就会变得很糟糕。想起以前在内地上过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身觉得正在上得很顺利的时候,有个同学就站起来提问了,说:“我想问一句,倘若掉进水缸里去的是司马光,边上没有砸缸的人,那时候应该如何做呢?”忽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如今的我,回忆起来了,就怎么这个“哎”字得了呢!那同学提问的意思是,倘若司马光是个溺水的人,边上又无想起这个砸烂水缸的办法的人,那当时要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这个同学很机灵,他提出的疑问,是个教授自救方法的好机会,然而,我却没有认真回答他,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追根到底的话,我是没有认真对待这语文方面的人文性!
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听课后我们很快就将第三单元学完,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写作能力很强的俞珏兵这次发挥依旧不错。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突然有个同学郑海添插话:“你说的是错的,詹天佑的家乡在广东!”我立即说道:“郑海添,你上课不要给我捣乱了!”“他本来就是我们广东人嘛!”他不服气的低声说。由于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是最差的,我对他有偏见,把他的问题就不当回事,学生也乘人之危打击他,可他还是坚持着他的意见,“他就是我的老乡,我爸爸告诉我的。”郑海添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0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郑海添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三、结语
如此说来,我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我的课堂教学表现,一些过去的、传统的理念应该尽快的改变,可能之前我在语文教学时过多的注重了它的工具性,总认为学生的写作、阅读、了解能力如果差了,是老师的责任,为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却忽略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施行以来,尽管我曾经进行过学习,但在思想上是没认为它很重要的,觉得它仅仅是新课改的一项措施而已,仅仅是语文教学有一个例行性的变革,相配套的评级指标没有实质性变化,语文的工具性仍是学生考试的重点,没有人在乎语文的人文性掌握的如何,人文性也没法通过考试来检验。为此,我在教学中,仍然是“新壶装旧酒”,试问,人文光芒如何能在课堂上展现呢?
参考文献 :
[1]李谦. 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2
[2]刘安洪.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都市家教月刊, 2013
[3]张后超.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的冷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3
- 【发布时间】2016/11/4 11:20:10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