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数学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今天是几月几日?在31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多少块金牌?一本练习本几角几分?一辆卡车载重量是几吨?我国的人口是多少?操场的长是多少米?我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树叶、各种建筑物的形状、动物的长相、景物的分布等,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许多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再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更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贯彻实践观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数学的学习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和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圆形的钟面、圆形的月饼、呼拉圈、圆形杯子盖、玩具车轮等物体,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些数学知识无法在课堂上真实再现,可以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煤体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不是直接用文字出示例题,而是把题意做成电脑动画,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小一休到大脑猫开的商店买热水瓶,通过小一休和大脑猫的对话揭示已知条件,“共买了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11元”。一休问大脑猫该付多少钱?大脑猫却算不出来,同学们你能帮它算一算吗?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寻求解题方。这样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画,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通过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参与操作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纸片折成两部分,强调要使两部分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然后沿着折痕剪开,认识每份是整张纸片的二分之一。再把正方形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是整个正方形纸片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这样的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再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当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然后教师启发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什么?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在操作、思考、分析、综合中,真正理解了“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的由来。
3、 重视估算教学,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人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工作效率的高低。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精确计算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而忽视学生选择算法的训练,这使得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例如:让学生估计一下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估计一下学校的楼房有多高?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500克鸡蛋约有多少个?4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一本250页的书,你几天读完?电影院约有多少个座位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估算就是身边的事,不陌生、不抽象,从而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好课后延伸,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的学习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注重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而且要注重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有很多,有知识运用方面的,有知识延伸的,有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方面的,也有活动设计、实施方面的。例如:学习“长形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计算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教学利息应用题后,通过计算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使学生发现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只有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密切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树立实践意识,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数学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今天是几月几日?在31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多少块金牌?一本练习本几角几分?一辆卡车载重量是几吨?我国的人口是多少?操场的长是多少米?我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树叶、各种建筑物的形状、动物的长相、景物的分布等,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许多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再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更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贯彻实践观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数学的学习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和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圆形的钟面、圆形的月饼、呼拉圈、圆形杯子盖、玩具车轮等物体,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些数学知识无法在课堂上真实再现,可以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煤体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不是直接用文字出示例题,而是把题意做成电脑动画,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小一休到大脑猫开的商店买热水瓶,通过小一休和大脑猫的对话揭示已知条件,“共买了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11元”。一休问大脑猫该付多少钱?大脑猫却算不出来,同学们你能帮它算一算吗?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寻求解题方。这样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画,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通过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参与操作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纸片折成两部分,强调要使两部分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然后沿着折痕剪开,认识每份是整张纸片的二分之一。再把正方形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是整个正方形纸片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这样的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再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当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然后教师启发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什么?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在操作、思考、分析、综合中,真正理解了“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的由来。
3、 重视估算教学,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人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工作效率的高低。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精确计算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而忽视学生选择算法的训练,这使得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例如:让学生估计一下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估计一下学校的楼房有多高?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500克鸡蛋约有多少个?4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一本250页的书,你几天读完?电影院约有多少个座位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估算就是身边的事,不陌生、不抽象,从而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好课后延伸,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的学习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注重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而且要注重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有很多,有知识运用方面的,有知识延伸的,有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方面的,也有活动设计、实施方面的。例如:学习“长形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计算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教学利息应用题后,通过计算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使学生发现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只有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密切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树立实践意识,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6/11/4 11:13:54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