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对小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及培养,为学生奠定审美观念基础。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下,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能力教育,会为美术教学带来生机。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育 审美能力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当然,美术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教育审美教学的价值。
一、回归自然,带入情感引导学生欣赏美术
美术来源于大自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升美术欣赏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美,善于发现美。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成效的增强奠定基础。此外,小学美术教师还需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 培养学生探索美术的美感,进而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以能力衡量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进步。美术鉴赏给教师与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欣赏思维进行细致的观察、想象、欣赏、模仿。
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质就是学习临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文化的力量,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现美术鉴赏实现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作用要求。从多种角度对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此外,也需要深刻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其概念与普通意义上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大致相似,鉴赏侧重对于美术体会、感悟、想象与再描绘。美术鉴赏需要学生了解更多美术史论知识,学生也需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解释,从而达到人与环境互相感受并共存。对美术角度的综合研究需逐渐加强,也需要细致地研究人物作者,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地理情况。注重回归,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学生才是艺术教育对象,需要具有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
如通过多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或带领学生写生的方式,使其感受大自然的美。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以及被外媒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及民谣之都瑶里古镇等,均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与人文气息。
许多学生在古城内写生,既可感受美术的魅力,又可提升审美与欣赏能力,一生受益。此外,利于学生感受南方山水小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湘西吊脚楼美术、徽派建筑美术。
二、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美术教师需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并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由于大多数美术作品创作性因素占大部分范畴,易于拓宽小学生的学习美术视野,激发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由于审美需顾及作品本身具有规范,又需在不破坏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加入审美者的想象力,因此,再创造与学习审美具有一定难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包括不失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洞察力、敏感性与对美术真诚的情感,与其提升审美能力的责任感。通过教学中进行一些训练,使学生对作品的形状、色彩、空间等有自己的美感与独特的观念,从而去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美术作品。
教师应多借助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方式辅助美术欣赏教学,欣赏时还可介绍相关作品,使提升审美能力的方式变得简单,多鼓励表扬学生,使其对自身有信心,对自己的欣赏能力认可。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氛围,吸引学生从被动学习美术知识转向主动学习,激发鉴赏美术的兴趣。教师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减少空洞的语言表述,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可结合相关作品内容与作者的人生轨迹,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走入作品。
小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感受、评价作品,提高学生自觉感受美术的意识,提高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从而树立良好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们自由地表达审美观念,让其觉得艺术是不拘束的,让其对自己具有更大的信心,令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感悟美术的魅力。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在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与培养小学生独特气质与人文关怀观念上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曹蒙娜,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
[2]周海兴,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版),2008,(8);
[3]孔晓蕾,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略谈[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Z6);
[4]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美术教育,2002,(4);
[5] 陈健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育 审美能力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当然,美术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教育审美教学的价值。
一、回归自然,带入情感引导学生欣赏美术
美术来源于大自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升美术欣赏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美,善于发现美。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成效的增强奠定基础。此外,小学美术教师还需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 培养学生探索美术的美感,进而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以能力衡量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进步。美术鉴赏给教师与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欣赏思维进行细致的观察、想象、欣赏、模仿。
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质就是学习临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文化的力量,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现美术鉴赏实现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作用要求。从多种角度对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此外,也需要深刻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其概念与普通意义上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大致相似,鉴赏侧重对于美术体会、感悟、想象与再描绘。美术鉴赏需要学生了解更多美术史论知识,学生也需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解释,从而达到人与环境互相感受并共存。对美术角度的综合研究需逐渐加强,也需要细致地研究人物作者,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地理情况。注重回归,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学生才是艺术教育对象,需要具有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
如通过多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或带领学生写生的方式,使其感受大自然的美。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以及被外媒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及民谣之都瑶里古镇等,均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与人文气息。
许多学生在古城内写生,既可感受美术的魅力,又可提升审美与欣赏能力,一生受益。此外,利于学生感受南方山水小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湘西吊脚楼美术、徽派建筑美术。
二、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美术教师需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并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由于大多数美术作品创作性因素占大部分范畴,易于拓宽小学生的学习美术视野,激发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由于审美需顾及作品本身具有规范,又需在不破坏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加入审美者的想象力,因此,再创造与学习审美具有一定难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包括不失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洞察力、敏感性与对美术真诚的情感,与其提升审美能力的责任感。通过教学中进行一些训练,使学生对作品的形状、色彩、空间等有自己的美感与独特的观念,从而去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美术作品。
教师应多借助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方式辅助美术欣赏教学,欣赏时还可介绍相关作品,使提升审美能力的方式变得简单,多鼓励表扬学生,使其对自身有信心,对自己的欣赏能力认可。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氛围,吸引学生从被动学习美术知识转向主动学习,激发鉴赏美术的兴趣。教师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减少空洞的语言表述,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可结合相关作品内容与作者的人生轨迹,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走入作品。
小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感受、评价作品,提高学生自觉感受美术的意识,提高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从而树立良好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们自由地表达审美观念,让其觉得艺术是不拘束的,让其对自己具有更大的信心,令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感悟美术的魅力。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在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与培养小学生独特气质与人文关怀观念上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曹蒙娜,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
[2]周海兴,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版),2008,(8);
[3]孔晓蕾,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略谈[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Z6);
[4]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美术教育,2002,(4);
[5] 陈健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
- 【发布时间】2016/11/4 11:07:51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