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陈之佛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及其技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我国近代画坛久盛世名的一代宗师陈之佛先生号雪翁,1896年出生在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浙江省慈溪市,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和杰出才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他从事美术理论的研究与著述,博大精深,学贯中西,有极高的造诣;他三十八岁后,为了振兴频临衰亡的工笔花鸟画艺术。
关键词:陈之佛先生 工笔花鸟画 技法
我国近代画坛久盛世名的一代宗师陈之佛先生号雪翁,1896年出生在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浙江省慈溪市,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和杰出才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他从事美术理论的研究与著述,博大精深,学贯中西,有极高的造诣;他三十八岁后,为了振兴频临衰亡的工笔花鸟画艺术,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大器晚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
陈先生在创作中领略无比的乐趣,他有句铭言“画画就是最好休息。”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他的五百余幅工笔花鸟作品就是在这种顽强的毅力下创作出来的。严肃认真的态度:陈先生办任何事都非常认真仔细,这是他一贯的秉性。对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更是如此,无论是恢弘的丈二匹巨幅,还是幅不盈尺的小品;无论是清淡的白描、典雅的没骨、还是绚丽的双勾填彩,都画得极其认真,一丝不苟。张张刻画入微,笔墨精到。每幅作品从构思到构图,从形象到彩,从整体到局部,都精思熟虑,惨淡经营,笔笔有千锤百炼之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找不到一幅草率应酬之作。他认为绘画创作“不经过番苦心的锻炼,艺术是不会有成就的。况且真正艺术家的创作,要投到深渊里去披泥探珠,岂有不劳而获之理。”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断创新,可说是陈先生的创作灵魂。由于他对民族绘画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与深刻的认识,所以在他决心从事挽救、振兴濒于衰竭的工笔花鸟画的时候,就清醒的认识到,挽救、振兴不是复古,而必须在前人的优秀绘画基础上去开拓,去创新,才能使工笔花鸟画起死回生,繁荣滋长。
(二)
陈先生常教导我们:“作画最怕限于机械的技巧,而不见生机。”这对工笔花鸟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容易陷入板刻、呆滞,先生谙熟国画传统技艺,工底深厚扎实,勾皴点染运用自如,但他不囿于故有技法程式,如“勾线”,他不限于中锋行笔和流畅的勾勒,而是按照画的意境要求,纸张工具的性能,采用新的技法。
陈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倾注着满腔的激情,他经历了新旧社会两个时代,在他前期作品中,其题材多为《寒梅冻雀》、《秋塘露冷》、《寒汀孤雁》、《野塘秋色》、《秋菊傲霜》。题诗爱用“色幽不媚,香远益清”,“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设色崇尚雅洁、清丽,更酷爱白色,用白色塑造了大量的白梅、白荷、白玉兰、白鸽、白鹰、白鹭等。反映出他那种洁身自爱,思想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和情操,其间不少精美佳作受到世人的仰慕和钦佩。新中国成立后,他焕发了青春活力,激情满怀,老而弥坚,这一时其作品,清新、活泼、明快、丰满,题材更加宽广,形式更加多样,有恬静安谧的《初夏之晨》、《樱花小鸟》,有绚烂典丽的《春江水暖》、《荷花鸳鸯》有气势磅礴的《春朝鸣喜》、《和平之春》等,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美感。最具代表性的,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松龄鹤寿》这幅巨作,十保丹顶鹤,羽毛丰洁,神态各异,矫健雄壮,气冲霄汉,象征祖国十年来的伟大成就。郁郁葱葱的古松,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寓意祖国万古长青。全画构图严谨,气势宏伟、笔法雄健,色彩典丽、风格鲜明、寓意深远,堪为现代花鸟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
(三)
陈之佛先生研习工笔花鸟画,没有专门的师承。他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的学习方法,即“观”“写”“摹”“读”。“观”,一是观察自然,这是学画的根本,只有深入观察、研究自然界中的花和鸟,方能夺造化之妙,为创作铺上第一道稳固的基石。二是观赏作品,就是分析研究前人的佳作,揣摩其画的意境、气韵、用笔、用墨、布局、设色,取基精华,为我所用,也是学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写”,就是写生,实际就是观察自然的继续和深化,面对真实花鸟,用笔把其形象,而且也锻炼了表达技巧,积累了素材。“摹”,是指临摹优秀作品,这是观赏作品的深入,一幅佳作,通过临摹,可以使学习者领悟到前人造型、用线、赋色的各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临摹时,先生非常强调“学”,极力反对“似”。他指出:“凡临摹名作,必须探讨其笔墨,吮吸其神韵,若徒求形似,食而不化,亦复何益?”他认为临摹的目的是:“研究古今中外名作的精神理法,吸取其优点,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读”,就是研习理论。作为一个画家,对于文艺作品,画史、画论、技法理论等等都应学习、研究。学识越广博,修养越深厚,则画意愈高深,画技愈精新。先生不仅刻苦学习,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在他的《读书随记》中,就有很多极有见地的心得体会。如:我国古代艺术评论家把画列成“神、妙、能、逸”四品,又各自按照自己的偏爱列等第、置褒贬。他认为这样评画易引起思想混乱,不利于吸收他人之长。他的看法是“四品”各有特色,“神品是长于才气的作品,妙品是天分高超的作品,能品是学力精到的作品,逸品是人格表现的作品,画家各自个性的不同,其表现的当然也不一样。”“与其分别等第,不如分别体类。”他精心的把画分为八:“一是笔简意赅,神情毕露者,是画之简约体;二是细密精微,丰满充实者,是画之繁丰体;三是雄伟劲,而有气慨者,是画之刚健体;四是温雅秀丽,而富神韵者,是画之柔婉体;五是笔迹浑,不假妆点,而力求真纯者,是画之平淡体;六是意匠巧妙,赋彩鲜妍,而力求富丽者,进画之绚烂体;七是统体周详,不逾规矩,精微谨细,一丝不苟者,是画之谨严体;八是笔简形赅,得之自然,不加雕琢,不论粗细,随意着笔,意溢于形者,是画之疏放体。“他这种独特的评画观,对吸取各家之长,十分有益,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之佛先生 工笔花鸟画 技法
我国近代画坛久盛世名的一代宗师陈之佛先生号雪翁,1896年出生在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浙江省慈溪市,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和杰出才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他从事美术理论的研究与著述,博大精深,学贯中西,有极高的造诣;他三十八岁后,为了振兴频临衰亡的工笔花鸟画艺术,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大器晚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
陈先生在创作中领略无比的乐趣,他有句铭言“画画就是最好休息。”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他的五百余幅工笔花鸟作品就是在这种顽强的毅力下创作出来的。严肃认真的态度:陈先生办任何事都非常认真仔细,这是他一贯的秉性。对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更是如此,无论是恢弘的丈二匹巨幅,还是幅不盈尺的小品;无论是清淡的白描、典雅的没骨、还是绚丽的双勾填彩,都画得极其认真,一丝不苟。张张刻画入微,笔墨精到。每幅作品从构思到构图,从形象到彩,从整体到局部,都精思熟虑,惨淡经营,笔笔有千锤百炼之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找不到一幅草率应酬之作。他认为绘画创作“不经过番苦心的锻炼,艺术是不会有成就的。况且真正艺术家的创作,要投到深渊里去披泥探珠,岂有不劳而获之理。”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断创新,可说是陈先生的创作灵魂。由于他对民族绘画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与深刻的认识,所以在他决心从事挽救、振兴濒于衰竭的工笔花鸟画的时候,就清醒的认识到,挽救、振兴不是复古,而必须在前人的优秀绘画基础上去开拓,去创新,才能使工笔花鸟画起死回生,繁荣滋长。
(二)
陈先生常教导我们:“作画最怕限于机械的技巧,而不见生机。”这对工笔花鸟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容易陷入板刻、呆滞,先生谙熟国画传统技艺,工底深厚扎实,勾皴点染运用自如,但他不囿于故有技法程式,如“勾线”,他不限于中锋行笔和流畅的勾勒,而是按照画的意境要求,纸张工具的性能,采用新的技法。
陈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倾注着满腔的激情,他经历了新旧社会两个时代,在他前期作品中,其题材多为《寒梅冻雀》、《秋塘露冷》、《寒汀孤雁》、《野塘秋色》、《秋菊傲霜》。题诗爱用“色幽不媚,香远益清”,“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设色崇尚雅洁、清丽,更酷爱白色,用白色塑造了大量的白梅、白荷、白玉兰、白鸽、白鹰、白鹭等。反映出他那种洁身自爱,思想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和情操,其间不少精美佳作受到世人的仰慕和钦佩。新中国成立后,他焕发了青春活力,激情满怀,老而弥坚,这一时其作品,清新、活泼、明快、丰满,题材更加宽广,形式更加多样,有恬静安谧的《初夏之晨》、《樱花小鸟》,有绚烂典丽的《春江水暖》、《荷花鸳鸯》有气势磅礴的《春朝鸣喜》、《和平之春》等,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美感。最具代表性的,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松龄鹤寿》这幅巨作,十保丹顶鹤,羽毛丰洁,神态各异,矫健雄壮,气冲霄汉,象征祖国十年来的伟大成就。郁郁葱葱的古松,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寓意祖国万古长青。全画构图严谨,气势宏伟、笔法雄健,色彩典丽、风格鲜明、寓意深远,堪为现代花鸟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
(三)
陈之佛先生研习工笔花鸟画,没有专门的师承。他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的学习方法,即“观”“写”“摹”“读”。“观”,一是观察自然,这是学画的根本,只有深入观察、研究自然界中的花和鸟,方能夺造化之妙,为创作铺上第一道稳固的基石。二是观赏作品,就是分析研究前人的佳作,揣摩其画的意境、气韵、用笔、用墨、布局、设色,取基精华,为我所用,也是学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写”,就是写生,实际就是观察自然的继续和深化,面对真实花鸟,用笔把其形象,而且也锻炼了表达技巧,积累了素材。“摹”,是指临摹优秀作品,这是观赏作品的深入,一幅佳作,通过临摹,可以使学习者领悟到前人造型、用线、赋色的各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临摹时,先生非常强调“学”,极力反对“似”。他指出:“凡临摹名作,必须探讨其笔墨,吮吸其神韵,若徒求形似,食而不化,亦复何益?”他认为临摹的目的是:“研究古今中外名作的精神理法,吸取其优点,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读”,就是研习理论。作为一个画家,对于文艺作品,画史、画论、技法理论等等都应学习、研究。学识越广博,修养越深厚,则画意愈高深,画技愈精新。先生不仅刻苦学习,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在他的《读书随记》中,就有很多极有见地的心得体会。如:我国古代艺术评论家把画列成“神、妙、能、逸”四品,又各自按照自己的偏爱列等第、置褒贬。他认为这样评画易引起思想混乱,不利于吸收他人之长。他的看法是“四品”各有特色,“神品是长于才气的作品,妙品是天分高超的作品,能品是学力精到的作品,逸品是人格表现的作品,画家各自个性的不同,其表现的当然也不一样。”“与其分别等第,不如分别体类。”他精心的把画分为八:“一是笔简意赅,神情毕露者,是画之简约体;二是细密精微,丰满充实者,是画之繁丰体;三是雄伟劲,而有气慨者,是画之刚健体;四是温雅秀丽,而富神韵者,是画之柔婉体;五是笔迹浑,不假妆点,而力求真纯者,是画之平淡体;六是意匠巧妙,赋彩鲜妍,而力求富丽者,进画之绚烂体;七是统体周详,不逾规矩,精微谨细,一丝不苟者,是画之谨严体;八是笔简形赅,得之自然,不加雕琢,不论粗细,随意着笔,意溢于形者,是画之疏放体。“他这种独特的评画观,对吸取各家之长,十分有益,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 【发布时间】2016/11/4 11:07:03
- 【点击频次】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