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还是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格品质出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习惯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专门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是小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因为,阅读是一种主体性行为,教师只能授业解惑,却不能代读代学。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意识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是多么重要。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情感迁移,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我们的语文课本选取的大多是名人名篇,或者是富于哲理的以及有趣的文章,因此便于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引申到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或者同类文章。如,三年级学习《盘古开天地》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四年级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这样的延伸性阅读,让学生课堂上积累起来的感动、喜爱、好奇等等情绪能持续到课后,对于巩固知识,扩大见闻,有非常好的帮助。
(二) 知识链接,激发学生求知欲。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风景、故事类文章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但真正能够训练小学生思维力的说明文、议论文、论述文等,就成了“硬骨头”,上课不好上,课下学生也不喜欢读。鉴于其难度系数较高,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可以由教师出示一些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划出具有提示性的语言,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在这个时候,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整理思路的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变化”这个词,指导学生找出黄河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知识框架建立起来,理顺了前后联系,学生会非常乐于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如,黄河为什么会变化?针对这些原因,我们现在如何保护黄河?学生容易理解课文,也就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了。
二、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石
现代教育认为,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习惯养成甚至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在习惯养成中,阅读习惯又是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学也要首抓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
好的阅读习惯与其他习惯是相通的。首先,要专心致志。心专一,思维才集中,理解才更深刻。刚开始学习课文和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计划和安排进行阅读,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安排,但也要一段时期专心读一本书,每天的同一时间都进行阅读,能“专”才能成“家”,保持阅读心境的始终如一。阅读的时候也要保持当下环境的安谧,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不要被外在环境影响。其次,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籍进行阅读,低年级的学生适合读儿歌、童话故事等,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适合读科学童话、名人小传、名著简本等。如五年级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就可以引申到林海音的其他小说作品。同时,要明确阅读这些书需要达到的目标,如是认识多少个字?是能复述多少个故事?还是能够从书中感悟到什么道理?有阅读目标,在与良师益友进行讨论时就有了评判自己阅读成果的标准。
三、阅读技巧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阅读习惯形成以后,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掌握多少阅读技巧,这也是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古往今来的阅读大家总结了许多读书方法,总结起来不外如下几方面:
首先要多读善思。古代私塾教育都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牢固丰厚的知识储备与现实生活进行碰撞时,学生才会“格物致知”。所以阅读时需要反复吟咏,多背诵,广涉猎。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知识,学生才能将之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产生疑问,才会有思考,有进步。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有疑而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基本的疑问如字词的疑问,比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碰壁”等陌生词语,可以叫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至于较为抽象的问题,如《将相和》中,蔺相如不会打仗,为什么在国中比廉颇地位更高?对于这类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设疑,搜集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后才能作答。
其次,要温故知新。人的记忆曲线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也就是说近期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但经过反复练习之后的知识,却不容易忘。正如所以大教育家孔子所提示的那样,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经常复习,能有效防止遗忘。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6页)
再次,巧做笔记。要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十分有助于阅读记忆的加深,也有助于复习和知识架构的搭建。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读书时进行思考、动手收集资料、随手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边读边想,反复读反复想,思考程度会不断加深。如,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进而理解重点词含义,进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层层地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的思维方法。
最后,学会精读与略读、默读与朗读。精读是对文章重点词句段落反复吟咏,反复思考,加深理解,分出文章的轻重主次。略读偏重于整体印象的抓取,捕捉重要信息,这是在精读基础上快速地大量地积累阅读经验的重要方式。默读是不出声读,能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而且速度较快,不易疲劳,且记忆效果较好。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默读时要用手指认,高年级学生则要有一定速度地默读。朗读是最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方式,不仅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能增强学生语感,体会文章感情,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很有帮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关键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依靠阅读来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8(10)
【2】周瑛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习惯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专门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是小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因为,阅读是一种主体性行为,教师只能授业解惑,却不能代读代学。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意识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是多么重要。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情感迁移,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我们的语文课本选取的大多是名人名篇,或者是富于哲理的以及有趣的文章,因此便于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引申到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或者同类文章。如,三年级学习《盘古开天地》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四年级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这样的延伸性阅读,让学生课堂上积累起来的感动、喜爱、好奇等等情绪能持续到课后,对于巩固知识,扩大见闻,有非常好的帮助。
(二) 知识链接,激发学生求知欲。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风景、故事类文章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但真正能够训练小学生思维力的说明文、议论文、论述文等,就成了“硬骨头”,上课不好上,课下学生也不喜欢读。鉴于其难度系数较高,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可以由教师出示一些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划出具有提示性的语言,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在这个时候,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整理思路的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变化”这个词,指导学生找出黄河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知识框架建立起来,理顺了前后联系,学生会非常乐于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如,黄河为什么会变化?针对这些原因,我们现在如何保护黄河?学生容易理解课文,也就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了。
二、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石
现代教育认为,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习惯养成甚至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在习惯养成中,阅读习惯又是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学也要首抓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
好的阅读习惯与其他习惯是相通的。首先,要专心致志。心专一,思维才集中,理解才更深刻。刚开始学习课文和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计划和安排进行阅读,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安排,但也要一段时期专心读一本书,每天的同一时间都进行阅读,能“专”才能成“家”,保持阅读心境的始终如一。阅读的时候也要保持当下环境的安谧,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不要被外在环境影响。其次,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籍进行阅读,低年级的学生适合读儿歌、童话故事等,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适合读科学童话、名人小传、名著简本等。如五年级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就可以引申到林海音的其他小说作品。同时,要明确阅读这些书需要达到的目标,如是认识多少个字?是能复述多少个故事?还是能够从书中感悟到什么道理?有阅读目标,在与良师益友进行讨论时就有了评判自己阅读成果的标准。
三、阅读技巧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阅读习惯形成以后,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掌握多少阅读技巧,这也是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古往今来的阅读大家总结了许多读书方法,总结起来不外如下几方面:
首先要多读善思。古代私塾教育都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牢固丰厚的知识储备与现实生活进行碰撞时,学生才会“格物致知”。所以阅读时需要反复吟咏,多背诵,广涉猎。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知识,学生才能将之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产生疑问,才会有思考,有进步。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有疑而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基本的疑问如字词的疑问,比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碰壁”等陌生词语,可以叫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至于较为抽象的问题,如《将相和》中,蔺相如不会打仗,为什么在国中比廉颇地位更高?对于这类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设疑,搜集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后才能作答。
其次,要温故知新。人的记忆曲线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也就是说近期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但经过反复练习之后的知识,却不容易忘。正如所以大教育家孔子所提示的那样,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经常复习,能有效防止遗忘。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6页)
再次,巧做笔记。要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十分有助于阅读记忆的加深,也有助于复习和知识架构的搭建。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读书时进行思考、动手收集资料、随手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边读边想,反复读反复想,思考程度会不断加深。如,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进而理解重点词含义,进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层层地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的思维方法。
最后,学会精读与略读、默读与朗读。精读是对文章重点词句段落反复吟咏,反复思考,加深理解,分出文章的轻重主次。略读偏重于整体印象的抓取,捕捉重要信息,这是在精读基础上快速地大量地积累阅读经验的重要方式。默读是不出声读,能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而且速度较快,不易疲劳,且记忆效果较好。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默读时要用手指认,高年级学生则要有一定速度地默读。朗读是最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方式,不仅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能增强学生语感,体会文章感情,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很有帮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关键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依靠阅读来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8(10)
【2】周瑛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 【发布时间】2016/11/4 11:03:29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