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计算,单凭教师的语言阐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说”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多“做”动手操作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和计算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强化语言训练,规范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能准确、简练、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呈现自己思维的一种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1、鼓励倾听促进“说”。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培养学生“说”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的这种好胜心开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要注意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很好”、“不要急,慢慢说”等,同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倾听,对每个学生发言都予以适当的肯定,鼓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2、示范引导规范“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语言模仿能力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在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学会怎样清楚有条理的表达。如根据情境图说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根据情境图,使用规范语言“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等等,在看图提问题时,学生要在说出发现的2个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杜绝提出无效的数学问题。
3、情境游戏激发“说”。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图或故事,或是开展有趣2人、4人的小组游戏,与教学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中,开展的小组游戏同桌2人一组给手中的物体按形状分一分类。其实这样的小组游戏也是小组合作的雏形,游戏的规则就是小组探究的要求,最终的发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4、动手操作结合“说”。数学语言表达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知识理解的学习目的。
二、加强动手实践,培养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知识感知,在大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1、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学生在进行每一项操作之前,要让他们明白操作的意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听清要求,想清楚在操作中,要先做些什么,该如何做,在明确问题、要求之后再动手操作,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去做的毛病。
2、多种方式促进操作。低年级动手操作的方式很多。摆小棒。在教学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时,在教学中先利用展台或课件教会学生如何分小棒,然后学生独立动手分小棒,一边分一边说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画图。随着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代替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在教学《移多补少》、《排队问题》,也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通过集体研讨,统一规范画图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画图方法。实物制作。《认识图形》教学中,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的图形制作帽子的兴趣作业,充分利用所学的图形知识,制作合理美观的帽子,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在教学《对称》中,让学生在折一折中,分辨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边说边做,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一、强化语言训练,规范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能准确、简练、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呈现自己思维的一种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1、鼓励倾听促进“说”。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培养学生“说”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的这种好胜心开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要注意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很好”、“不要急,慢慢说”等,同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倾听,对每个学生发言都予以适当的肯定,鼓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2、示范引导规范“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语言模仿能力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在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学会怎样清楚有条理的表达。如根据情境图说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根据情境图,使用规范语言“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等等,在看图提问题时,学生要在说出发现的2个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杜绝提出无效的数学问题。
3、情境游戏激发“说”。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图或故事,或是开展有趣2人、4人的小组游戏,与教学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中,开展的小组游戏同桌2人一组给手中的物体按形状分一分类。其实这样的小组游戏也是小组合作的雏形,游戏的规则就是小组探究的要求,最终的发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4、动手操作结合“说”。数学语言表达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知识理解的学习目的。
二、加强动手实践,培养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知识感知,在大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1、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学生在进行每一项操作之前,要让他们明白操作的意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听清要求,想清楚在操作中,要先做些什么,该如何做,在明确问题、要求之后再动手操作,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去做的毛病。
2、多种方式促进操作。低年级动手操作的方式很多。摆小棒。在教学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时,在教学中先利用展台或课件教会学生如何分小棒,然后学生独立动手分小棒,一边分一边说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画图。随着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代替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在教学《移多补少》、《排队问题》,也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通过集体研讨,统一规范画图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画图方法。实物制作。《认识图形》教学中,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的图形制作帽子的兴趣作业,充分利用所学的图形知识,制作合理美观的帽子,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在教学《对称》中,让学生在折一折中,分辨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边说边做,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 【发布时间】2016/11/4 11:01:30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