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预设与生成谱写课堂和谐乐章

 

【作者】 陈丽君

【机构】 四川省邛崃市西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备课的习惯还算好:读教材,读教参,了解学生现有能力和内心需求;然后理清思路、确定重难点,设计出教学的几个大步骤,并以尽量生动形象的课件辅助教学。同时,也会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相关课前准备;对于新课的导入也是力求简单有效、新颖多变,生怕课堂刚开始就给学生一记闷棍,敲得他们昏昏欲睡。此外,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延伸的一些相关知识我也会提前去查阅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就是这令我胸有成竹、看似无懈可击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状况百出,令人措手不及。这便是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带给我们教者的困扰。
  课堂生成是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的。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静态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动态生成。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认知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把特定反应与特定刺激联系起来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这就说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指挥者,教案不再是过程的指挥棒。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无论从“形”还是“神”上都可以有矛盾。准确地说,“形”的矛盾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勇气大小和教师的容忍程度。因为很多学生了解老师脾性,洞察老师意愿,知道如何“见风使舵”,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留下的祸患。然而,“神”的矛盾是绝对的、必然的。尽管老师是联系学生实际写教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但你毕竟不是学生本人,虽然你是过来人,但时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众多的不同让你无法猜透他们其中任何一个,更何况课堂是属于无数个学生的。所以,任何一堂课要让师生共同达到心灵上的完全统一是绝对不可能的。换言之,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是天生的矛盾体,谁都无法化解。既然如此,我们根本就无需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合二为一,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预设与生成之间最佳的动态平衡。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掂量,预设与生成孰重孰轻?根据生成的质量和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寻找平衡点。
  一.给生成加码,在追问探索中寻求平衡
  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应做到及时判断,若它是高质量的,有价值的,我们就可以对该生成作放大性处理。首先,要巧妙设计估测追问的角度和效度;再次要讲究引导的力度和深度,使生成的放大处理有理、有节、有效;最后,我们应参照预设的教学目标,精设追问点,在灵动的生成中预设,在即兴的预设中生成,在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中达到相对的平衡。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来感受“亲人”为志愿军所作牺牲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我们不能光看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也应该看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这个问题虽然不是课文的重点,但它对于学生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大赞该生问题提得好,懂得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件,进而展开讨论:“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有的学生从文中事例反推志愿军的行为;有的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的课文讲述黄继光、毛岸英为朝鲜战争而牺牲的感人故事;个别学生还能站在一定高度谈抗美援朝的政治意义。话一说开,孩子们兴趣高涨,表示课后还要去查阅相关资料做更多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真正理解“亲人”的含义,并能联系现实生活例举自己身边的这类“亲人”。课堂中意外生成的一个点被全面铺开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可是预设之外的惊喜。
  二.请生成止步,在委婉拒绝中寻求平衡。
  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率,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思维,就毫无原则地把教学预设抛之脑后,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也是不对的。当课堂生成中出现了毫无价值甚至荒谬的“意外”时,教师要及时叫停,搁置生成,再委婉拒绝中寻求平衡。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八的交流平台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大家都说毛泽东的诗词歌赋、战略战术、历史贡献,有个学生却说:“我从网上了解到毛泽东一生娶了四个妻子。”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好几个学生都欲举手补充。事实虽然如此,但让一代伟人的私生活曝光在学生面前,的确也不太合适。于是,我一语带过:“这个同学会从网上查阅资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你们还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到毛主席的伟人风范?”一句“伟人风范”总算将话题转移。
  三.带生成“回家”,在迂回突破中寻求平衡。
  预设无法控制生成,但它就像一盏明灯,照耀着生成回家的路。当生成探头探脑时,教师应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充实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迂回突破中达到平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我们无需固定一节课预设与生成各占多少比例,只要随时保持理性的判断,让生成知道该何去何从即可!
  总之,教学预设对于课堂生成,应像海绵一样具有定型,却富有弹性;课堂生成对于教学预设,应像风筝一样虽随风飘扬,却心有牵挂。
  老师们,不要怕预设与生成产生矛盾,“矛”和“盾”要配合起来才能攻守并重。课堂上,只要你把握分寸、权衡轻重、取舍恰当,就可以与学生共同奏出和谐乐章。课堂,因矛盾而精彩;矛盾,让师生共同成长。
  • 【发布时间】2016/11/4 10:59:13
  • 【点击频次】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