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应强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初中语文教学应朗读教学,大力实践“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感和思维,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强化
新课标指出:“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朗读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众多教师为了“中考应试”,刻意开展“题海练习”,着重语文知识的训练,这不仅占用了大量读书时间,使学生语文兴趣渐失,还致使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愈提不高,与语文教学目标渐行渐远。古人曾教导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读,让学生多读、反复读,在与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开展朗读活动的作用。
一、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我们注重朗读,但不并否定默读、速读等其它形式的读。我认为朗读应该是读书方式中最主要一种与文本的接触方式,是学生用得最多、最习惯地学习方式,也是要求最多、培养难度最大的阅读方式。新课标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潜在要求一至伴随语文教学,是“三维目标”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语文教师习惯性让学生读,但没有刻意去考虑该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随意性是其显著特点。古人曾说,“熟读成诵破万卷。”由此可见,语文是读懂的,理解能力也是在读中提高的,多读、反复读自然能“破万卷”了。通过朗读,人们不仅能明白字里行间蕴藏的含义,也能透过纸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所谓“其义自见”、“其情自现”。而这种“自现”会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不断加快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
二、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快速增强语感
语感是新课标中的“热词”,反复的出现说明了了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强的较弱的相比,强的一接触语言文字,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感能力弱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那怎么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呢?加强朗读训练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进入现行教材的课文,大都是专家、学者精心选载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诗经》、《岳阳楼记》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像《沁园春 雪》、《乡愁》等也是一些驰名中外的佳作,对于这些名家名篇,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放在朗读上,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学生凭借想象就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文学世界里,从中不仅能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还能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含蓄美、音乐美,在美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一步提升语感。
三、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写作能力
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好像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试想,写文章时用的哪一个词语,哪一个名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呢?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别人的成果。我们朗读那些名篇佳作,文章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通过朗读,把积累的字、词、句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了。目前,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些家长也想投机取巧,想让孩子通过参加作文速成辅导班和阅读一些作夸大其功效的写作辅导书籍来提高写作能力,结果往往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获得最终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朗读大量的名篇佳作,从它们中间汲取营养,才会真正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这点可以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出现的那一批伟大作家得到证实。他们除受到识字教学外,可能没有时间、空间来接受系统的课文讲解、如何写作等教学了,只有忙里偷闲中的自主阅读,读名著佳作,背唐诗宋词,从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便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久而久之就掌握了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朗读不只是“口诵”,是把无声文字语音化,更是“心惟”,把语文意境形象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飞思维,产生联想,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学生通过朗读,脑子里自然就会呈现街灯、明星、银河等意象,再由星星、银河联想到牛郎织女。实践证明,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加强朗读方法训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进而更加发挥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就是最大的财富。
总之,强调朗读教学意义多,作用大。我们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运用到朗读上,让学生多与文本接触。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搭建朗读平台,还要丰富朗读途径、方式、载体,真正达到“读”占鳌头的语文教学,还语文以本质,提学生以素养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谭英中,初中语文教学仍需加强朗读训练[J].科学咨询,2010 年。
[2]谭雪梅,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
[3]李兰,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J].语数外学习,2014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强化
新课标指出:“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朗读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众多教师为了“中考应试”,刻意开展“题海练习”,着重语文知识的训练,这不仅占用了大量读书时间,使学生语文兴趣渐失,还致使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愈提不高,与语文教学目标渐行渐远。古人曾教导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读,让学生多读、反复读,在与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开展朗读活动的作用。
一、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我们注重朗读,但不并否定默读、速读等其它形式的读。我认为朗读应该是读书方式中最主要一种与文本的接触方式,是学生用得最多、最习惯地学习方式,也是要求最多、培养难度最大的阅读方式。新课标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潜在要求一至伴随语文教学,是“三维目标”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语文教师习惯性让学生读,但没有刻意去考虑该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随意性是其显著特点。古人曾说,“熟读成诵破万卷。”由此可见,语文是读懂的,理解能力也是在读中提高的,多读、反复读自然能“破万卷”了。通过朗读,人们不仅能明白字里行间蕴藏的含义,也能透过纸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所谓“其义自见”、“其情自现”。而这种“自现”会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不断加快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
二、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快速增强语感
语感是新课标中的“热词”,反复的出现说明了了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强的较弱的相比,强的一接触语言文字,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感能力弱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那怎么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呢?加强朗读训练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进入现行教材的课文,大都是专家、学者精心选载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诗经》、《岳阳楼记》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像《沁园春 雪》、《乡愁》等也是一些驰名中外的佳作,对于这些名家名篇,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放在朗读上,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学生凭借想象就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文学世界里,从中不仅能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还能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含蓄美、音乐美,在美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一步提升语感。
三、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写作能力
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好像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试想,写文章时用的哪一个词语,哪一个名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呢?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别人的成果。我们朗读那些名篇佳作,文章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通过朗读,把积累的字、词、句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了。目前,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些家长也想投机取巧,想让孩子通过参加作文速成辅导班和阅读一些作夸大其功效的写作辅导书籍来提高写作能力,结果往往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获得最终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朗读大量的名篇佳作,从它们中间汲取营养,才会真正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这点可以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出现的那一批伟大作家得到证实。他们除受到识字教学外,可能没有时间、空间来接受系统的课文讲解、如何写作等教学了,只有忙里偷闲中的自主阅读,读名著佳作,背唐诗宋词,从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便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久而久之就掌握了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注重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朗读不只是“口诵”,是把无声文字语音化,更是“心惟”,把语文意境形象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飞思维,产生联想,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学生通过朗读,脑子里自然就会呈现街灯、明星、银河等意象,再由星星、银河联想到牛郎织女。实践证明,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加强朗读方法训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进而更加发挥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就是最大的财富。
总之,强调朗读教学意义多,作用大。我们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运用到朗读上,让学生多与文本接触。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搭建朗读平台,还要丰富朗读途径、方式、载体,真正达到“读”占鳌头的语文教学,还语文以本质,提学生以素养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谭英中,初中语文教学仍需加强朗读训练[J].科学咨询,2010 年。
[2]谭雪梅,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
[3]李兰,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J].语数外学习,2014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43:50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