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开课需提高导入教学有效性

 

【作者】 刘 靖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众多导入方式,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有选择性的调用,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课导入  有效性  提高
  有效导入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新课导入的,所以有人说它是“开课第一槌”。这一形象比喻说明了它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不注重导入方法讲究的,一上课,为了“抢时间”,就直奔主题,开启了新课教学。未等学生醒过神来,新课讲完了。这样的教学注定要失败,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一厢情愿地完成了教,却没有引起学生的学,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唤起学习积极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运用激励导入
  所谓激励导入就是教师在新授前,运用题目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增强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货比三家”时,一上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小明家准备购买一台冰箱,你能帮他们做做小参谋吗?”然后教师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货比三家”。又如:在教学“证明”时,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命题一定正确吗?然后教师指出它是否正确我们要从理论上进行证明,这就是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直接进入学习角色,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  
  二、创设悬念导入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悬念,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悬念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为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其处于“愤绯”状态,产生强烈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件事:一天晚上小明到小华家玩,小华正在做作业,小明看了其中一道一元二次方程2011x2+2012x-2013=0解答两根都是正的,立即说错了,他怎么立即知道结果错了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三、温旧引新导入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强的学科,教材编排特别注重承接性,强调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因此,我们教学时,要用温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师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缓解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前,先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如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①2x-8>5x+1,②11-2x<21-4x,然后将这两题并列,让学生再来解决,巧妙地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既降低知识难度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在新课讲解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这三幅优美直观形象的图案,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这一类图形的性质。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又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应用”时,用多媒体展示蔬菜专业户张大爷搭建塑料大棚的画面,提问:“你在图上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搜索有用信息,“知道了张大爷钢架跨度为6m,33°,高度为1.8m,长为80m,每3m长为一根钢架”。“你们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形成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想努力把画面中的情境资料形成数学问题,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探究解题方法(出示课题)。这样就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学到了新知。  
  五、巧用类比导入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指出问题,作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的方法,尽管由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在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分式加减法则时,可根据分数加减法则类比成分式加减法则,同样三元一次方程解法类比于二元一次方程解法;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类比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通过类比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简单化,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如运用数学故事、谜语活动、音乐游戏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导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唤起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吴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浅析[J].新课程(上),2012年。
  [2]王立新,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导入方法新探[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1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41:46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