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 戴奉君

【机构】 四川省筠连县武德乡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初中历史教育中凸现出了种种疲软现象,这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到一种更加切合当代初中教育现状的层次,而在这提升的过程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加适合其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将就此讨论此点问题,提出本人的看法,以便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趣味性 好奇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动力。历史课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魅力。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华东版初中历史第四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激趣导入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开始,它的迸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历史教师要紧紧攥住课堂导入这把金钥匙,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课堂教学,才能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知识的殿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始的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对于初学历史的同学,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把他们略知一二的历史故事(他们大多很感“冒”)提出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例如:现在我们地球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你们知道我国第一个国家是何时、如何建立的?是什么人建立的?什么是国家?……这一系列问题故事,听老师说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将会全面了解与掌握,同学们顿时喜形于色,兴奋不已!
  对于一般的历史课,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平淡无奇地开始一课的学习,总是会想方设法,设计一个耳目一新的导入,把同学们引入到学习中,如教学《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我会这样导入:大家看过电视剧《鸿门宴》吗?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背景之下?项羽武功高强,为什么败在刘邦手中?
  二、从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适当的问题,用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唤起注意,积极思维,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时,我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中华大地上何时开始由人类活动的呢?”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
  三、渗透时事,新颖增趣
  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历史与时事密不可分,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历史老师必须关注时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笔者上中国现代史,注意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如:针对今年日本关系非常敏感,学生知之不多又非常希望了解中日关系的现状,我专门花一节课给学生开了一个专题讲座: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势力,讲座由学生感兴趣的朱总理和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答记者问引入,对日本入常、抵制日货、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结合图片、影视一一进行了阐述,这课上完后,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并强烈要求再开这样的专题课。
  2005年3月14日温家宝召开记者会,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整个记者会渗透了大量的历史成语典故,我把记者会的历史典故进行了整理,并在课前花了10分钟及时给学生进行了宣讲,学生很受启发,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融入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那一课,我结合正在召开的2005年全国两会,要学生谈谈对建立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你认为本课哪些做法不符合建立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四、设“卡”搞复习
  历史课的学习,主要内容虽然平时掌握得差不多,但同学们总是有疏忽的知识点,或者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对于复习课总是以一些较难而又是重点的问题导入,让同学们深知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认为是炒“剩饭”,因而在复习课中,不管是基础差的同学,还是优秀的同学,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
  有时在复习课突发“事件”找到一些“乐事”,放松一下他们紧张的神经。如在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中,有同学回忆《马关条约》或《南京条约》的内容时,中国被迫割让哪些领土,总是背得不全面,吞吞吐吐。这时,我常对同学们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说他是不是太有爱国精神?真舍不得多割一点国土给日本(英国)!”这善意、委婉的批评,往往让同学们会心一笑。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6/10/2 14:34:23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