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大力实施,其理念也不断深人心。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将所受到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一个新课标背景下的现实需求,我们“互联网+”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改理念 应用
信息技术成为一门课程,走进课堂,时间还不算太长。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该学科的实践性太强,大多课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跟着练的方法进行的,故而看起来没有什么方法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理念。但在新课标出炉之后,信息技术教育如遇春风拂面有了更多生气,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学得主动、有积极性。这都是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精心设计所带来的理想效果。
一、应贴近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各种能力便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而创设教学情境是经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有效举措。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善于多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或人为的现象,还可以是某些实践的成果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触动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之中。学生具有细心观察、留心生活、勇于实践和积极投入思考的意识,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精心设计探索问题载体
先前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跟着学模式,虽然操作简单,但不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信息技术教学,“跟着学”模式是远远不可完成的。正因如此,开展探究性教学才有了用武之地。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理念方法。为此,我们应在课前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使自主学习变成了部分自觉性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任务学习,教师设计提出的“任务”,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即久而久之,自主探索便不再自主,而是教师灌输学习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相反会使教学的过程更加平淡和枯燥,即使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纯粹成了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作业式教学。因此,我们需要从任务的提出开始就体现“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主动的任务驱动”。好就是在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根据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提出的任务,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要求,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非纯粹的“学习”,而是主动和科学的探索过程,是创造与发明并展现自己个性的过程。由于任务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量身打造,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不会提出大大超出自己想像力与知识水平的任务,保证了全体学生学习任务的可行性。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信息时代,又是竞争时代,仅凭个人能力是无法力挽狂澜的,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用团队的力量来较真抗衡。而担当如此重任的信息技术教学,就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促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的同时,发展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竞争力。教学中,通常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现代意识。但是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分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优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任务不断的调整和实践,不鼓励从始至终以同一种模式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同时对于竞争的形式,也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适当的变换。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任务的明确,必须做到任务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和可发挥性,一定要由每一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方可完成,以体现整体为主,兼顾个性的发展。
四、采取激励多元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并上交,教师评价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客体。而新课标倡导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使学习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同伴或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评价之前,教师与学生应首先共同商议出一个评价的细则,使师生之间的评判标准达成一致。在制定好评价细则后,将学生作品交给评价者,可以通过组内先自评,再交换评的方式,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直接交换评价,但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监督学生的评价行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新课改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想,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根本性改革。它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新课标践行的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创新策略,特别应把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同时,也发展合作能力、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英娟,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
[2]彩玲,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改理念 应用
信息技术成为一门课程,走进课堂,时间还不算太长。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该学科的实践性太强,大多课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跟着练的方法进行的,故而看起来没有什么方法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理念。但在新课标出炉之后,信息技术教育如遇春风拂面有了更多生气,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学得主动、有积极性。这都是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精心设计所带来的理想效果。
一、应贴近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各种能力便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而创设教学情境是经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有效举措。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善于多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或人为的现象,还可以是某些实践的成果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触动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之中。学生具有细心观察、留心生活、勇于实践和积极投入思考的意识,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精心设计探索问题载体
先前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跟着学模式,虽然操作简单,但不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信息技术教学,“跟着学”模式是远远不可完成的。正因如此,开展探究性教学才有了用武之地。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理念方法。为此,我们应在课前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使自主学习变成了部分自觉性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任务学习,教师设计提出的“任务”,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即久而久之,自主探索便不再自主,而是教师灌输学习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相反会使教学的过程更加平淡和枯燥,即使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纯粹成了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作业式教学。因此,我们需要从任务的提出开始就体现“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主动的任务驱动”。好就是在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根据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提出的任务,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要求,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非纯粹的“学习”,而是主动和科学的探索过程,是创造与发明并展现自己个性的过程。由于任务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量身打造,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不会提出大大超出自己想像力与知识水平的任务,保证了全体学生学习任务的可行性。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信息时代,又是竞争时代,仅凭个人能力是无法力挽狂澜的,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用团队的力量来较真抗衡。而担当如此重任的信息技术教学,就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促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的同时,发展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竞争力。教学中,通常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现代意识。但是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分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优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任务不断的调整和实践,不鼓励从始至终以同一种模式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同时对于竞争的形式,也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适当的变换。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任务的明确,必须做到任务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和可发挥性,一定要由每一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方可完成,以体现整体为主,兼顾个性的发展。
四、采取激励多元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并上交,教师评价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客体。而新课标倡导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使学习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同伴或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评价之前,教师与学生应首先共同商议出一个评价的细则,使师生之间的评判标准达成一致。在制定好评价细则后,将学生作品交给评价者,可以通过组内先自评,再交换评的方式,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直接交换评价,但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监督学生的评价行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新课改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想,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根本性改革。它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新课标践行的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创新策略,特别应把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同时,也发展合作能力、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英娟,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
[2]彩玲,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33:53
- 【点击频次】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