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美术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赏美和创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我们要把创造力的培养寓于其中,让学生获得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 创造力 培养 实践策略
美术,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担负着学生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要求到:“美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摆在我们每个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传授,常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而且个别教师在评价作品时,总是以自己的眼光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完全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那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创新实践。
一、要保护并培育学生的美术个性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就是个性。美术个性作为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极其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催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然而,当今的美术教育,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往往过早地引入了素描色彩中的透视、结构、色彩冷暖、固有色等相对理性概念,极大桎梏了他们的想象力,局限了青少年感性素质的发展。殊不知,美术特别是绘画,作为一门要求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学科,如果过于偏重其任何一方都是不够完满的。高中美术入学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色彩等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特别是对于写生,显得概念化、教条化相当严重,其画效缺乏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此时已被扭曲。结果是,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泯灭,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我认为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初期特别是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应当尊重并催生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二、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增强学生的美术爱好
事物的特征是“个性一定与共性相关联而存在。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学生美术的共性是指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学生美术的个性发展是以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为依托的。美术的学习,除了美术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美术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美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美术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的发展。
三、把握学科特点,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必须让他们具有强烈的兴趣,这是成就创新过程中跨越困难的动力。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创设有利于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学习环境。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使之全身心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与艺术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各种技能。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四、营造和谐愉悦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民主、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召唤、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美术的理解融于一体。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规范,但这容易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是想象和创造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应充分发现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给学生在美术课中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创美的使者,成为创新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张硕,浅谈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
[2]金玉峰,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王大根,美术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高中美术 创造力 培养 实践策略
美术,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担负着学生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要求到:“美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摆在我们每个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传授,常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而且个别教师在评价作品时,总是以自己的眼光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完全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那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创新实践。
一、要保护并培育学生的美术个性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就是个性。美术个性作为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极其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催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然而,当今的美术教育,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往往过早地引入了素描色彩中的透视、结构、色彩冷暖、固有色等相对理性概念,极大桎梏了他们的想象力,局限了青少年感性素质的发展。殊不知,美术特别是绘画,作为一门要求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学科,如果过于偏重其任何一方都是不够完满的。高中美术入学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色彩等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特别是对于写生,显得概念化、教条化相当严重,其画效缺乏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此时已被扭曲。结果是,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泯灭,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我认为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初期特别是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应当尊重并催生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二、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增强学生的美术爱好
事物的特征是“个性一定与共性相关联而存在。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学生美术的共性是指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学生美术的个性发展是以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为依托的。美术的学习,除了美术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美术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美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美术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的发展。
三、把握学科特点,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必须让他们具有强烈的兴趣,这是成就创新过程中跨越困难的动力。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创设有利于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学习环境。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使之全身心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与艺术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各种技能。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四、营造和谐愉悦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民主、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召唤、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美术的理解融于一体。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规范,但这容易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是想象和创造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应充分发现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给学生在美术课中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创美的使者,成为创新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张硕,浅谈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
[2]金玉峰,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王大根,美术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31:29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