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难点之一。我们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力,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乘法分配律 运用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简便运算中较为复杂的一项定律,原因就是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组成要素多,展开涉及到步骤和算法也多,且变式类型较多。作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计算方法,是小学生必须必掌握的计算方法。但实践来看,小学生掌握效果不好,导致原因是多样面,但主要我们应从教学有效性加以解决。
现行数学教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运箅律”的一部分先行教学,而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四年级下册教学。这样把名称相同、学生容易接受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结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相隔一个学期教学,可能会削弱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学时我们应注意新旧知识联系上迁移,把已学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纳入运算律的概念系统之中,帮助学生整合认知结构。
一、正确认识乘法分配律的教法
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不是空穴来风,学生早有认知潜质。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给学生这样说了,在低段两位数整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其计算步骤实际上就是依据乘法分配律原理而构建的笔算步骤。笔算乘法竖式的算理基础是乘法分配律,这是乘法分配律与多位整数乘法竖式之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实践中,我们有些教师要求让学生举出若干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例,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每个竖式笔算的过程,归纳概括其中存在的乘法分配律。这样教学的确新颍独特,能提高教学教学有效性,原因有有三点:一是学生自我举例,主体性得到体现;二是强化了对已经掌握的乘法竖式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运算律的普遍意义;三是推导思维的起点提高了,打破了通常从实际问题解答出发,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模式,压缩了对乘法分配律展开式两端相等的确认理解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简洁、快捷。
二、认真钻研教材,剖析乘法分配律出场背景
虽然有潜在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这样挖掘。只有到教学这一课时,我们才让学生与之“初次见面”。所以,作为一项新知教学,我们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剖析乘法分配律出场背景,才能更好设计教学。我们知道,现行在乘法分配律字出场时,以这样的现实背景“露面”:以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夹克衫每件65元,裤子每条45元。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从乘法竖式中提取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构思与教材不同。直接从笔算乘法竖式的分步考察,提出乘法分配律,放弃插图的形象感知,丢开具体问题的理性基础,直接抽取数据的最一般意义,削弱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根基。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可能对此还是存在困难的。有的教师认为,《乘法分配律》这一课,不需要经验的改造,教学这一课不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得数学素材,而只要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材料让学生来观察、猜测、讨论、抽象建模即可。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数学源于生活,乘法分配律也同样如此。钻研教材,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之作为生活需要来学。
三、掌握乘法分配律变式,是提高学生简便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乘法分配律变式多,是引起学生感到头痛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变式教学,在反复运用中让学生得以理解和掌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地把握这些变式类型,才能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应用其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左右逢源,化难为易。乘法分配律变式很多,我们可运用字母来代替其变化类型。常见的以一般字母表达式(a+b)×c=a×c+b×c为基本式展开分析,试作如下分类:
(一)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换律的变式。这就是将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边(a+b)×c变化为c×(a+b),即需要变化为:c×(a+b)=c×a+c×b,虽然这样的变化是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闲难。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做出多次安排,并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辨对比。
(二)延展乘法分配律项数的变式。这是顺次增加项数的变化。
(三)两个数的和变为两个数的差的变式。这是在同级运箅之间的拓展,比如(a-b)×c=a×c-b×c。更何况,有些箅式的呈现,并非合乎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基本形式,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地做出变式改造性处理,才能合于乘法分配律的题型题境。又比如,98×4,需要学生把98改写成“(100-2)”,然后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
(四)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变化。即要让学生既能从左向右,也习惯于从右向左进行变化。
(五)特殊数1参与展开的变化式。即(a+l)×b=a×b+l×b。尤其是反向理解,要求学生把一个确定的数,看作这个数与1的积。学生开始可能对此会很不习惯。比如,57×99+57,要求学生把后一个57看作“56×1”,这样原式就变成56×99+56×1。
(六)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与分数计算中的变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计算,不仅出现于该知识点安排的当时,即在整数的计算中,更是广泛应用于其后的计算实践中,以及到小数和分数计算中,应用乘法分配律又会出现新的变式,更加增加了难度。
以上变式类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呈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并通过比较辨析,强化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才可能逐步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在简便计算以及解决问题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总之,要提高乘法分配律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多搭建平台,只有反复练习,见多识广,才能更好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伍昆英,“乘法分配侓的应用”教学目标及建议[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2年。
[2]黄敬锋,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运算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
[3]欧小平,活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分数乘法[J].小学生导刊(高年级),200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乘法分配律 运用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简便运算中较为复杂的一项定律,原因就是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组成要素多,展开涉及到步骤和算法也多,且变式类型较多。作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计算方法,是小学生必须必掌握的计算方法。但实践来看,小学生掌握效果不好,导致原因是多样面,但主要我们应从教学有效性加以解决。
现行数学教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运箅律”的一部分先行教学,而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四年级下册教学。这样把名称相同、学生容易接受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结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相隔一个学期教学,可能会削弱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学时我们应注意新旧知识联系上迁移,把已学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纳入运算律的概念系统之中,帮助学生整合认知结构。
一、正确认识乘法分配律的教法
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不是空穴来风,学生早有认知潜质。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给学生这样说了,在低段两位数整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其计算步骤实际上就是依据乘法分配律原理而构建的笔算步骤。笔算乘法竖式的算理基础是乘法分配律,这是乘法分配律与多位整数乘法竖式之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实践中,我们有些教师要求让学生举出若干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例,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每个竖式笔算的过程,归纳概括其中存在的乘法分配律。这样教学的确新颍独特,能提高教学教学有效性,原因有有三点:一是学生自我举例,主体性得到体现;二是强化了对已经掌握的乘法竖式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运算律的普遍意义;三是推导思维的起点提高了,打破了通常从实际问题解答出发,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模式,压缩了对乘法分配律展开式两端相等的确认理解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简洁、快捷。
二、认真钻研教材,剖析乘法分配律出场背景
虽然有潜在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这样挖掘。只有到教学这一课时,我们才让学生与之“初次见面”。所以,作为一项新知教学,我们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剖析乘法分配律出场背景,才能更好设计教学。我们知道,现行在乘法分配律字出场时,以这样的现实背景“露面”:以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夹克衫每件65元,裤子每条45元。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从乘法竖式中提取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构思与教材不同。直接从笔算乘法竖式的分步考察,提出乘法分配律,放弃插图的形象感知,丢开具体问题的理性基础,直接抽取数据的最一般意义,削弱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根基。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可能对此还是存在困难的。有的教师认为,《乘法分配律》这一课,不需要经验的改造,教学这一课不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得数学素材,而只要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材料让学生来观察、猜测、讨论、抽象建模即可。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数学源于生活,乘法分配律也同样如此。钻研教材,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之作为生活需要来学。
三、掌握乘法分配律变式,是提高学生简便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乘法分配律变式多,是引起学生感到头痛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变式教学,在反复运用中让学生得以理解和掌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地把握这些变式类型,才能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应用其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左右逢源,化难为易。乘法分配律变式很多,我们可运用字母来代替其变化类型。常见的以一般字母表达式(a+b)×c=a×c+b×c为基本式展开分析,试作如下分类:
(一)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换律的变式。这就是将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边(a+b)×c变化为c×(a+b),即需要变化为:c×(a+b)=c×a+c×b,虽然这样的变化是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闲难。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做出多次安排,并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辨对比。
(二)延展乘法分配律项数的变式。这是顺次增加项数的变化。
(三)两个数的和变为两个数的差的变式。这是在同级运箅之间的拓展,比如(a-b)×c=a×c-b×c。更何况,有些箅式的呈现,并非合乎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基本形式,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地做出变式改造性处理,才能合于乘法分配律的题型题境。又比如,98×4,需要学生把98改写成“(100-2)”,然后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
(四)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变化。即要让学生既能从左向右,也习惯于从右向左进行变化。
(五)特殊数1参与展开的变化式。即(a+l)×b=a×b+l×b。尤其是反向理解,要求学生把一个确定的数,看作这个数与1的积。学生开始可能对此会很不习惯。比如,57×99+57,要求学生把后一个57看作“56×1”,这样原式就变成56×99+56×1。
(六)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与分数计算中的变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计算,不仅出现于该知识点安排的当时,即在整数的计算中,更是广泛应用于其后的计算实践中,以及到小数和分数计算中,应用乘法分配律又会出现新的变式,更加增加了难度。
以上变式类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呈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并通过比较辨析,强化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才可能逐步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在简便计算以及解决问题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总之,要提高乘法分配律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多搭建平台,只有反复练习,见多识广,才能更好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伍昆英,“乘法分配侓的应用”教学目标及建议[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2年。
[2]黄敬锋,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运算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
[3]欧小平,活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分数乘法[J].小学生导刊(高年级),2008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29:17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