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赵笃智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教学中应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体验、感悟、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成了应付差事。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造成的。由于品德课长期以来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人重视,加上强调学生接受,注重抓知识点,却把一些应有的教学过程省略了,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而学生呢,觉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自己毫无关系,根本听不进去,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在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注意力不持久,易疲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影碟、录像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的渠道多元化,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自我体验中求知,感悟教学内容的所传递的道德情操。
  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让课堂“热”起来
   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教师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同时又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便于开展教学。幽默感也要把握尺度,不能偏离了主题,也不能过多,它只是调节气氛的试剂。富有色彩的语言,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课堂活动在思品课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再说,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开展一些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把学生的手、脚、脑都解放出来,让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他们在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体验中能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不仅能学会学习,而且能学会合作,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能学会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例如在讲“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时,我让班上的男生和女生组成正、反两队,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越多越好,还是人越少越好”展开辩论。整场辩论紧张激烈,结束时意犹未尽,通过辩论,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组织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当然,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辩论会议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诸如小组竞赛,三分钟演讲,小品表演,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热”点和“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习惯的两大内驱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复杂却又充满乐趣和创想的教育工作中,方法是多样的,以上这些粗浅的认识只是挂一漏万,我会继续关注和探索品德这门学科,也希望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让品德与社会课焕发生机!
  • 【发布时间】2016/10/2 14:24:21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