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地理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
【正文】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随着现代社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高速增长,教学过程中光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发展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时代要求。因此,为了造就众多富有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在学生时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和有现实意义的。下面,我就结合地理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好奇和探求是起点
好奇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促使下的行为就是探求,而探求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激励他们的探求精神与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上地理课时,往往兴趣很高,好奇心很强,这时,他们会提很多间题,如:“为什么天上会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为什么有地震?”“星星大还是月亮大?”“为什么河水会被污染?”“飞碟到底是什么?”“太阳会不会西升东落?”等等、尽管有些问题似乎很幼稚,但作为教师却不能不耐烦,训斥出像“这些问题现在你不懂,不要乱问”之类的话,或是随便应付了之,这样往往把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全压制了。而比较恰当的回答应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否有其他的一些星球会着到太阳西升东落呢?通过今后进一步学习你们就会知道了”。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探求精神。
再者,课堂上要适当采用发现法、就是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景,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去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答案是自己发现的,从而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地理课堂教学为发现法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为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的最好凭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地图这一工具,不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和解决方法,并按照老师的指导,系统地展开思考。例如,进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得出“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再引导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对照地形图得出“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这样的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记住所学的东西,还学会了怎样去发现学习,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直觉思维是催化剂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有时也指百思不解的时候,一种想法突然出现或突然领悟。很多事例证明,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图中有着众多的形象符号,如河流、山脉、湖泊、沙漠、海域等等,他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概况的表象,这种表象会促进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例如,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稳,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因为这时学生的认识活动,并不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才获得以上知识,而是凭着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高处流下自然湍急)来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具有不受先前形成的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有现实意义,也是可行的。
培养直觉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新的念头。告诉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念头,要把他们都记下来,然后再继续思考。因为这些念头常常是一瞬即逝,你不抓住,一会儿就忘了,而这些念头往往很重要,甚至对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新能源”时,学生往往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会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尽管有些问题教师甚至还无法回答,但也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更要肯定他们的这些想法,鼓励他们今后继续探索,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
三、逻辑思维是必备能力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认识过程。它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备能力。因为刨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推理,加以论证。这些都需要有周密的逻辑思维,否则难以成功。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对沿海地区的降水特长进行分析时,如不了解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学生往往会根据海水是空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推理出以下的错误结论“凡是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如果掌握了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汽的来源和水汽凝结的条件,这二者的结合。而沿海的位置与降水丰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如,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虽然近海,但由于常年受到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信风的影响,缺少水汽的凝结条件,故障水稀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地训练学生学习一些思维的逻辑规则,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应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呢?主要是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与导学式,指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教会他们运用知识的迁移,去学习和掌握更多新的内容。
创造性当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地理教学三项职能(即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思想教育)的充分发挥,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绝非上述几方面所能囊括。以上几点仅是我个人的主要思路,教学中还需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工作。因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的教学去培养!
一、好奇和探求是起点
好奇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促使下的行为就是探求,而探求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激励他们的探求精神与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上地理课时,往往兴趣很高,好奇心很强,这时,他们会提很多间题,如:“为什么天上会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为什么有地震?”“星星大还是月亮大?”“为什么河水会被污染?”“飞碟到底是什么?”“太阳会不会西升东落?”等等、尽管有些问题似乎很幼稚,但作为教师却不能不耐烦,训斥出像“这些问题现在你不懂,不要乱问”之类的话,或是随便应付了之,这样往往把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全压制了。而比较恰当的回答应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否有其他的一些星球会着到太阳西升东落呢?通过今后进一步学习你们就会知道了”。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探求精神。
再者,课堂上要适当采用发现法、就是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景,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去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答案是自己发现的,从而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地理课堂教学为发现法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为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的最好凭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地图这一工具,不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和解决方法,并按照老师的指导,系统地展开思考。例如,进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得出“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再引导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对照地形图得出“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这样的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记住所学的东西,还学会了怎样去发现学习,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直觉思维是催化剂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有时也指百思不解的时候,一种想法突然出现或突然领悟。很多事例证明,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图中有着众多的形象符号,如河流、山脉、湖泊、沙漠、海域等等,他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概况的表象,这种表象会促进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例如,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稳,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因为这时学生的认识活动,并不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才获得以上知识,而是凭着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高处流下自然湍急)来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具有不受先前形成的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有现实意义,也是可行的。
培养直觉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新的念头。告诉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念头,要把他们都记下来,然后再继续思考。因为这些念头常常是一瞬即逝,你不抓住,一会儿就忘了,而这些念头往往很重要,甚至对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新能源”时,学生往往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会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尽管有些问题教师甚至还无法回答,但也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更要肯定他们的这些想法,鼓励他们今后继续探索,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
三、逻辑思维是必备能力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认识过程。它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备能力。因为刨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推理,加以论证。这些都需要有周密的逻辑思维,否则难以成功。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对沿海地区的降水特长进行分析时,如不了解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学生往往会根据海水是空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推理出以下的错误结论“凡是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如果掌握了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汽的来源和水汽凝结的条件,这二者的结合。而沿海的位置与降水丰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如,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虽然近海,但由于常年受到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信风的影响,缺少水汽的凝结条件,故障水稀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地训练学生学习一些思维的逻辑规则,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应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呢?主要是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与导学式,指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教会他们运用知识的迁移,去学习和掌握更多新的内容。
创造性当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地理教学三项职能(即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思想教育)的充分发挥,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绝非上述几方面所能囊括。以上几点仅是我个人的主要思路,教学中还需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工作。因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的教学去培养!
- 【发布时间】2016/10/2 14:17:40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