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搞好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之我见

 

【作者】 韦方正

【机构】 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 锻炼身体 心理素质 集体观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有的学生说了这样的话:“体育课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聊天、打瞌睡来得实在。”刹那间,我的心为之一震,心情无比沉重。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认定这只是极少数人的无知想法。于是,我深入到学生当中,对此展开了调查。结果令人汗颜,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很肤浅,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简直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多体育教学者深有同感。曾几何时,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们三三两两借故偷懒,躲在树荫底下聊天嬉戏,尤其是女学生,对体育更是毫无兴趣,只有少数人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地投入训练。难道体育课只是闲聊消遣的“美好时光”吗?难道体育课就真的如此一无是处吗?对此,我深感遗憾。体育教学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它重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体育锻炼成就健康的体魄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了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至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
  三、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身为人师已经将近十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或唱歌或跳舞……在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在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郁郁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享受运动乐趣是体育的内在因素,它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也是人能一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和精神源泉。”初中生体育课兴趣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兴趣吸引阶段。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方法有趣,采用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阶段是兴趣产生阶段。学生在被教学内容吸引的基础上,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乐意去学习和练习。第三阶段是兴趣主动阶段。也就是在引起学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志趣,为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这种兴趣和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志向,也就是志趣,最终达到积极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另外,体育课的评价方式和过程较其他学科更直观、更具对比性,如果教师能小心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策略性的评价,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一些鼓励的语言,如“你很棒”、“你可以的”、“不错不错”等激励的话语,学生就更有信心学习一些技能,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这样有能力者会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暂时未能成功者也会受到激励而不放弃,大家相互勉励、良性竞争,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就建立起来了。         
  综上所述,体育课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它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J]. 体育教学. 2000(05) 
  2王达明,曾强毅,王礼龙.生活体育教学模式探索[J]. 四川体育科学. 2000(03) 
  3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01) 
  4 王顺堂,郑云光.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功能[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0(01) 
  • 【发布时间】2016/10/2 14:13:54
  • 【点击频次】242